“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已在中山站外围卸货一周

来源:海洋网   发布时间:2018-12-10 16:22:09 

   原标题:南极卸货时

  截至12月6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已在中山站外围“卧”冰一周,卸运物资近900吨,卸运量过半。

  自“雪鹰”直升机11月30日吊挂第一批3.6吨物资飞往中山站,“雪龙”号就变成了繁忙的货运基地。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全员投入。不管教授、学生、科研人员,还是工程师、医生、技术工人,此时的身份只有一个:货物搬运工。

  冰海白夜行

  卸货期间,身处不同的工作岗位,拥有不同的生物钟。甲板卸货人员12小时轮班,直升机组早8时至晚11时飞行。海冰运输车队驾驶员的生物钟最“混乱”,他们24小时都可能跑在路上:空车奔赴“雪龙”船,拉上货物返回中山站,短暂休整后又出发,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

  困倦,是这群地球最南端“快递小哥”必须克服的难题。毕竟,南极的好天气稍纵即逝,海冰卸货也不能打“持久战”,尽全力加快卸货成了唯一选择。

  当地时间12月2日午夜,4辆雪地车开出中山站,排成纵队向北行进。

  南极“白”夜里,冰雪路面单调而颠簸。随车队出发的记者坐在副驾驶位置,驾驶员是参加过10余次南极考察的姚旭,此次担任内陆泰山站站长。他算了一笔时间账:中山站与“雪龙”船直线距离是44公里,而车辆实际行驶路线可达50公里。雪地车车速控制在每小时15公里,单程花费3个多小时,运货到站或船前装货,也需花费近1小时,往返近8个小时。

  海冰卸货全面铺开后,车队像一条传送带一样转动起来。甲板人员将货物提前放在雪橇上。雪地车拉了雪橇就走,路上始终有车辆往返。运货效率提高了,司机的睡眠时间却更少了。

  凌晨2时,车队行驶到距“雪龙”10公里处,对讲机里传来队员的惊呼。原来,远处的“雪龙”和冰山经过光线折射,出现了“倒影”,如同海市蜃楼。这一奇幻的景象像是对海冰车队昼夜奔波的犒赏。

  圆了水手梦

  “不想当工人的科学家不是好队员。”驾驶雪地车的8名机械师里,有3位教授、1位讲师,可谓学历最高的长途运输车队。甲板卸货人员中,也不乏“高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文涛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本职是高空物理研究,将在中山站越冬,安装激光雷达探测神秘的极区大气。

  他对记者说:“这一次圆了当水手的梦。”

  黄文涛的“上班”时间是每天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跟随水手长在甲板卸货。“雪龙”红色的吊臂将集装箱、钢结构、食品、水泥、建材等各类物资从舱面和底舱运出,放置在冰面或雪橇上,卸货人员要完成捆扎、固定、摘挂钩等各类工作。

  “从水手身上学到不少。”黄文涛说,比如有经验的水手一眼就能看出钢筋粗细、可以吊多少吨的货,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系扣,等等。

  队员们齐心协力把“雪龙”装载的货物一点点“消融”,同时为直升机和海冰车队装货,做到与“空军”“陆军”运输作业的无缝衔接。

  搏击10级风

  曾有人将“雪鹰”直升机形容为“红蜻蜓”,那是因为他还没有感受过“鹰”的力量。

  直升机机长李跃华介绍,“雪鹰”离地15米时,飞机下方风力最大可达12级。“雪鹰”悬停吊运物资时降低高度至10米左右,风力虽有所减弱,但也有10级。

  狂风席卷着雪粒,连集装箱都能被吹动。此时却有两个人影冲进风的中心,将货物上的挂钩与飞机的吊索连接起来。摘挂钩人员分成两班轮换,一班两人。大洋队队长蓝木胜和队员宋翔宇是其中一班。

  在甲板旁边工作的卸货人员中,一眼就能看出谁是摘挂钩的。因为他们的面部防护最严——雪镜、面罩、耳塞,蓝木胜形容为“武装到牙齿”。直升机每天可吊运15次,往返一次40分钟左右。飞机离开后,摘挂钩人员依然要在冰面守候,接受阳光和冰雪反光的双重“日光浴”。

  走进蓝木胜的房间,能闻到一股浓浓的膏药味。不知何时,那个平日在实验室里总是身着白大褂的蓝木胜戴起了护腰,继续每天在“局地大风中手脚并用、连滚带爬”的卸货生活。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1/2018-12-10/56580.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