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总投资8.5亿!中山大学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建造合同签啦!| 建造国内高校最大科考船的原因和意义
2018年11月20日下午,中山大学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建造合同签约仪式在中山大学怀士堂举行。该船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船,用于开展从海底至高空的海洋、大气、地质、地球物理、生态、环境和资源要素的探测和监测等工作。
中山大学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由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中船集团所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船,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具备出色的经济运营和高海况适应能力。
中国船舶报此前报道,中山大学的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新建项目获批,成为目前全国各大高校中投建吨位最大的科考船,主要由船舶系统和船载探测与实习实训系统构成,估算总投资8.5亿元。
效果图
从708所了解到,中山大学科考船的性能特点包括——
自动化设计:采用1人驾驶桥楼和无人机舱
全回转推进:船上作业可实现原地360度转向
直流母排电力推进:船舶无级调速,配置蓄电池储能系统
水下辐射噪声:参照满足DNV GL的Silent-F要求
全航速减摇鳍:科考作业海况可高至5~6级
实验场地和科考储藏空间大:固定实验室约700平方米,露天甲板作业约600平方米,另设计有一个专用的科考集装箱储藏舱
可搭载多艘无人艇和多架无人机
直升机甲板:可满足直升机临时降落需要
移动式功能模块:可搭载多个集装箱式功能模块
说到中山大学科考船的设计、建造单位,又是一次老搭档的合作。目前在建的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号科考船、“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都由708所与江南造船联合打造。
708所方面表示,该所将充分发挥科考船总体设计的船型优势,集全所优势资源和技术管理团队,集中突破并解决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和项目管理难题,全力配合中山大学新船建设指挥部,在江南造船、中国船级社和佳豪监理的多方共同努力下,为中山大学、广东省乃至我国打造一型世界先进且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
江南造船方面表示,该公司近年来在科考船关键技术方案、专用硬件设施、科考船建造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集中投入,积累了丰富经验。江南造船将充分借鉴高新产品的建造技术和工艺优势,将“技术同源、产品同线”的建造方针融入整个建造过程,建立全面的工程计划管理体系,为中山大学打造一艘世界一流的科考旗舰。
中山大学建造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的原因和意义
(国内高校最大科考船)
根据初步设计,中大科考船肩负科学考察和人才培养两大功能。科考船将是以海基为主,辅以地基、空基、天基,实现海陆一体化、海空一体化海上移动探测与监测、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并搭载大气观测、海洋生物采集、地质调查等高精尖的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定位为6000吨级科考船能抗击12级强风,自持力60天,搭乘120人,实现全球无限航区,能够抵达深海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建成后,中大科考船将填补广东乃至环南海区域高校没有科考船的空白。中大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马骏说,科考船将有助于攻克南海生物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地质地貌等领域的关键科技问题,从而助推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油气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中大为何建造国内高校最大科考船?
作为广东乃至环南海区域高校的第一艘科考船,有何战略意义?
中大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马骏,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培震等多名科学家,揭秘筹建科考船的原因和意义。
他们认为,中大筹建科考船具有满足国家战略、广东需求,满足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重战略意义,而位于南海之滨的中大才能不再“望洋兴叹”。
——战略意义 直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海洋科考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近代史上每一个崛起的全球大国,都是以强大的海洋科技为支撑的海洋强国。进入21世纪,海洋领域的国际竞争愈发激烈,欧美等海洋强国和地区纷纷出台海洋科技规划,加大海洋科考力度。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国的海洋科考、海洋科技还滞后。
马骏说,地球表面面积的七成是海洋,三成是陆地。随着陆地资源日益短缺,向海洋要资源、要效益将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大筹建科考船走向海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国家战略来看,南海资源极其丰富,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同时,南海及环南海区域面临着大地震、海啸等潜在威胁,威胁周边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从区域发展来看,广东省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毗邻南海,具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广东省也提出“科技兴海”、“海洋强省”的发展战略,承担着国家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重大任务,对于开发利用南海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海洋科技成果和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产业需求和科技及人才需求。
可以预期,中大的海洋学科及科考船的建设将有助于深入认识南海资源,有助于攻克南海生物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地质地貌等领域的关键科技问题,孕育出若干新兴的前沿科学技术领域,例如新型的通信、材料、能源、装备等一批颠覆性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推动重大的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并培育出一批海洋战略新兴产业。
——科学研究 海洋学科群抢占世界科技前沿
有了科考船的重要平台,中大可以打造世界前沿的海洋学科群,培养复合型海洋人才。
中大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建校之初,中大即开展南海渔业资源调查研究,鱼类人工繁殖技术被国际同行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1928年,中山大学地质矿产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朱庭祜和朱翙声教授就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
近年来,中大瞄准海洋学科的发展空间,并发挥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2008年,中大成立了海洋学院,并组建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物理海洋、海洋地质等10多个海洋科学的主干学科方向。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大海洋科学排名第4。目前,珠海校区的整建制涉海学院15个,涉海科技人员200多人,其中教授50多名。
即便有强大的海洋学科群作为支撑,中大也面临一个尴尬的难题:目前国内高校仅有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拥有大型科考船,而广东省乃至环南海区域高校仍没有海洋科考船。
于中大而言,科考船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张培震院士说,科考船将重点面向南海,带动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海洋人文社科的一大批学科进军海洋科研前沿,攻克世界海洋科技难题,重点解决制约国内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从而推动整个“海洋学科群”建成世界一流水平。
——人才培养 打造蓝海上的“浮动大学”
世界海洋科研强国的海洋科考船大多属于高校管理,高校承担着海洋创新人才培养和海洋科学研究的重任。因此,大学科考船被称为蓝海上的“浮动大学”。
一组数据显示,美国有8所高校拥有大型海洋科考船,这些大学海洋科学排名均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拥有6艘科考船、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拥有5艘科考船和一个海上平台。
毫无疑问,中大科考船将对培养海洋领域多学科交叉人才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将成为培养各种海洋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科考船作为海洋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海洋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实践技能培训,促进海洋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
中大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院长王岳军说,课本说一千遍,不如实地看一次。以往学生只能在陆地进行地质考察,不能很好地把陆地和海洋结合起来研究。有了科考船,学生将有机会走向海洋,把陆地与海洋的地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影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变革。
中大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说,课堂上老师讲夏季菲律宾对流、南海季风等海洋气象,只能从课本到课本。现在有了科考船,师生可以带着问题到深海学习,变单一的知识灌输为收集一手数据,进而进行知识创新,培养复合型海洋人才。希望海上有更多科考船,从人类发展使命感出发,把海洋变成科学之海、和平之海、合作之海。
目前中大海洋学科群涉及在校学生1248人,根据规划,到2020年将达4700人。可以预见,中大科考船将服务于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全面、深入了解海洋,这不仅是提升这些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海洋学科卓越人才的过程,这是综合性大学在海洋研究方面可以承担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