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加速海洋科技创新 促进深海科技发展

来源:海洋网   发布时间:2018-11-19 15:53:41 

  原标题:中国加速海洋科技创新挺进“深蓝”

  “科学”号科考船在南海执行科考任务。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中国正加速海洋科技创新,挺进“深蓝”。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在此间举行的2018东亚海洋高峰论坛上说,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已构建了系列化水下运载器,包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等,帮助科学家进入深海、探测深海。

  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2年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62米,创造了世界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深下潜纪录。截至目前,“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总计历时557天,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实现了100%安全下潜,取得了丰硕的深海科考成果。

  “‘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将于2018年年底下水,经过试验后,预计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新母船将大幅提升‘蛟龙’号作业效率。”于洪军说,“具备全球航行能力的‘深海一号’将搭载‘蛟龙’号于2020年开展载人深潜环球科考。目前,环球科考方案正在设计当中。”

“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下潜作业归来。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载人潜水器具有近距离观察、精确采样、操作精准等优越性,是深海运载技术的前沿和制高点,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洋实力的重要标志。除了“蛟龙”号,中国另一台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关键部件国产化达到九成以上,万米载人潜水器也正在研制当中。

  2018年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致力于“诊脉”西太平洋。他在论坛上介绍,中国海洋科考旗舰船“科学”号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对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进行了维护,收回16套潜标,新布放20套潜标,其中有15套可以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潜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国际领先,可获得3000米水深实时数据。

  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大海洋暖水团,是驱动大气环流系统的主要热源地之一,对东亚季风、厄尔尼诺等气候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及中国旱涝、极端冷暖等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都具有极为重要影响。此外,每年影响中国的大多数台风也形成于西太。

  “若要准确预测厄尔尼诺、气候和降水量,就需要完整持续的观测数据作支撑。”胡敦欣说,“潜标可以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流速、盐度、温度和压力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水下通讯模块和卫星通讯模块实时传回到陆地,成为海洋环境预报系统所需的初始信息。”

“科学”号科考船在南海执行科考任务。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但粗放的生产方式往往带来环境、病害等诸多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指出,建设海洋牧场是中国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杨红生说,目前,全国已有6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杨红生认为,要加强食品安全追溯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牧场管理信息化、生物驯化、自动化采收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海洋牧场从近海向深海拓展。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表示,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筹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已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这个大科学中心将构建由“海洋科考船队、开放支撑平台、核心科研单元和交叉研究集群”组成的综合框架体系,为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提升海洋资源发掘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2018东亚海洋高峰论坛是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的板块之一,于6日至7日举行。

  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主要任务是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环保与防灾减灾、海洋人才与文化等四大领域,推动东盟与中日韩(10+3)开展多层次务实合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0/2018-11-19/55701.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