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标准制定“洗清”压载水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10-10 17:52:38 

■ 本报记者 金昶 通讯员 吕宁


  日前,“2018年船舶压载水检测技术论坛”在福州市举办。论坛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东海环境分会主办,主题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船舶压载水的排放要求及船舶压载水检测技术”。来自自然资源部东海分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压载水公约》最新进展和船舶压载水检测技术、我国船舶压载水检测的规范和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压载水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船舶压载水指为控制船舶横倾、纵倾、吃水、稳性或应力而加装到船上的水及悬浮物质。在船舶空载时,压载水可帮助船舶保持一定深度的吃水而不至倾覆。在船舶载货状态下,也可以通过调节各压载舱的水量,维持船舶各部合理的吃水差,保证航行安全。

  但是,船舶压载水也成为灾害的祸首。压载水中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微生物、细菌、小型鱼类以及各种生种的卵、幼体或孢子,这些生物有一部分能够在压载水中生存下来,并随着船舶远涉重洋,最终随着压载水被排入新的环境,极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寄生虫和病原体的传播。这已被全球环保基金组织GEF列为当今海洋的四大危害之一。

  东海环境分会会长周振华表示,我国是最大的船舶压载水输入国和输出国之一。国际船舶压载水所带来的微生物和外来物种入侵,不仅会影响当地海域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威胁当地物种的生存,破坏该水域的生态平衡,也会危害渔业资源,甚至会威胁当地居民的健康,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有资料显示,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转运100亿吨压载水,每天有1万多种生物随压载水迁徙世界各地,已被确认约有500种生物物种是由船舶压载水传播入侵的。



我国相关标准正在制定


  为应对压载水带来的环境问题,国际海事组织于2004年召开国际船舶压载水管理大会,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及其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压载水公约》)。公约规定,将在占世界商船吨位35%的30个国家批准12个月之后生效。2017年9月,该公约已满足上述条件并生效,今年是该公约实施一周年。

  《压载水公约》对压载水的管理、处置、监测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比如,要求压载水置换区域应距离最近陆地至少200海里;且水深至少200米。如船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距离最近陆地至少50海里;且水深至少200米。港口国可指定船舶进行压载水交换的地区,但该区域的指定不应当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和操作。对于单位体积压载水内的存活生物量也做出了具体规定。

  东海环境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程祥圣表示,我国作为IMO的A类理事国,有责任和义务对本国的船舶压载水检测提出相关要求。东海环境分会在中国太平洋学会和东海分局大力支持下,致力于推进我国船舶压载水检测技术团体标准编制工作,通过研究国内外压载水检测项目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沿岸港口、船舶等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船舶压载水检测技术团体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包含29项检测技术标准在内的船舶压载水检测技术团体标准初稿,将为推进我国船舶压载水检测标准制定发挥积极作用。


海工产业有了新增长点


  压载水的处理方法包括排岸法、化学处理法和物理处理法。排岸法是指利用岸基压载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排岸法简单易行,但增加了港口的负担,并可能影响船期。

  化学处理法包括氯化法、羟基自由法、电解法等。氯化法可有效去除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细菌,但对于耐受性较强的浮游藻类,效果不甚理想。

  羟基自由法是利用羟基极强的氧化能力,强效氧化分解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无剩余污染。

  电解法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处理技术,能杀灭压载水中绝大多数有害生物和病原体。但电解处理技术也会带来金属腐蚀问题。

  物理清除法主要包括紫外线照射、超声波法、加热法等。研究表明,紫外线对杀灭海洋细菌、微生物非常有效,但对杀灭有害水生物效果不一定很好。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温度在38℃~50℃,加热持续2小时~4小时,可杀灭压载水中大部分生物。但加热法存在处理时间长、能耗过高等问题。由此可见,压载水处理的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

  随着《压载水公约》的生效,压载水管理系统的设计、制造已成为船舶产业中迅速成长的项目。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国内外压载水管理系统的订单明显增多,一些国内企业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据了解,船舶的压载水管理系统采购成本约为500万元~800万元,维护成本约为每年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

  今年8月,中国重工青岛双瑞公司与新加坡两家知名船东共签订22条营运船压载水管理系统改造订单,订单总金额近亿元。该订单是目前新加坡市场最大的批量营运船压载水改造订单。另一家国内公司则在9月举行的德国汉堡海事展上揽获80余套压载水处理系统订单。这也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海洋防灾减灾的深化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1010/75890.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