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海航斩获五大成果——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首席科学家魏泽勋访谈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9-27 14:17:20 

 主持人:本报特派记者 路涛
  嘉 宾: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 魏泽勋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全部考察任务,于9月26日回到国内。就本航次考察情况、取得的成果等,记者采访了魏泽勋。

  记者:此次北极科考取得了哪些成果?
  魏泽勋:主要有5大成果。一是首次进行了业务化监测和科研项目调查相结合的考察,保障了13个业务化、9个国家科研计划支持、3个国际合作等项目的实施,夯实了北极业务化监测基础,完善了北极业务化监测体系。
  二是首次成功布放了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及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标等观测装备,使我国北冰洋考察的时间段从夏季延续到其他季节,提升了北极环境的观/监测能力。水下滑翔机在白令海公海自主航行500海里,获取了229个温盐剖面,实现了对白令海海盆和陆坡区持续44天的高密度观测。锚碇观测平台的回收和布放达13次,是历次北极考察中最多的。
  三是本次考察与国际北极漂流冰站计划、国际极地预报年等国际极地考察和研究计划相配合,大气探空、海冰物质平衡和上层海洋剖面等观测数据将与国际计划实现融合、共享。大气探空观测数据准实时发送至国际气象组织,实现了全球共享,将助力国际北极环境观测网建设,为提升北极气候和海冰预测预报能力作出了贡献。
  四是多波束测量总航程达4100公里。其中,在楚科奇海北风深海平原开展了多波束全覆盖测量,调查区域达3100平方公里。
  五是将探索北极海洋酸化、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等热点海洋环境问题纳入业务化监测范畴,首次结合同位素技术,研究微塑料在不同营养级中的传递规律,为更全面地从碳循环角度认识北极海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调节作用,评估北极海洋、大气和生物载体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和微塑料含量,认识北极海域微塑料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提供了科学支撑。
  这些调查为系统了解北冰洋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特征、掌握多尺度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天气气候效应、评估中央航道的适航性、探索北冰洋海洋酸化等新型环境问题,积累了宝贵观测数据。

  记者:请介绍一下此次科学考察与业务化监测情况。
  魏泽勋:本航次累计完成88个海洋综合站位观测,获取走航表层温度、盐度和流速数据共8GB。
  此次共释放探空气球124个。大气探空气球的平均探测高度达3.1万米,超1.8万米的占92.1%。观测数据实现了准实时全球共享。
  考察队完成了79个站位、约8000份海水化学样品的采集。在楚科奇海陆架回收2台、布放了3台沉积物捕获器,有力支撑了西北冰洋沉降碳汇的长期观测。在西北冰洋海盆进行了海洋碳流结构的系统观测,弥补了我国北冰洋碳循环研究的短板。
  首次在极区开展了岩石拖网,获取岩石样品280公斤,采集到原生的闪石、长石和锰结壳。岩石拖网样品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结合,为研究楚科奇边缘地的演化过程和评估北极多金属结核结壳资源潜力提供了基础资料。
  在放射性核素监测方面,考察队共完成25次气溶胶采样、11次沉积物采样、30次表层海水采样、21次CTD站位海水采样;在海洋酸化监测方面,CTD站位采水总计3096瓶,获得气溶胶样品71个;在微塑料监测方面,完成6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拖网。
  海洋地质考察累计完成33个站位的沉积物和60个站位表层海水悬浮体采样,及11个站位的沉积物基础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考察队开展了10个冰站和4个架次的直升机海冰、冰下水文和冰面气象调查。共采集了248根冰芯、256升积雪融水样品、11个融池水样、335份冰下水样,用于海冰层理和力学强度、冰雪生物生态、冰雪微塑料等的研究。依托冰站和直升机共布放了48个无人值守观测设备。
  考察队进行了9个冰站的海冰生物调查,在多个冰站进行了冰下摄影,发现冰底的藻华现象和大量藻类聚集体,直观验证了冰下藻华在北冰洋中心区的发生并非偶然。

  记者:此次考察任务的完成情况如何?
  魏泽勋:自然资源部批复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总体工作方案》,要求完成海洋综合站位67个、北极中央航道海域CTD剖面12个、楚科奇海台区回收和重新布放潜标各2套、55°N以北地区每天1次~2次常规探空观测、布设长期冰站1个和短期冰站6个~8个、布放冰基浮标20套、完成海洋底质调查站位15站左右等。
  这些任务均已超额完成。海洋综合站位实际完成88个;获取中央航道海域CTD剖面21个;在楚科奇海台区回收潜标2套、重新布放潜标3套,在白令海布放潜标1套;在55°N以北地区,每天进行2次~3次常规探空观测;共完成1个长期冰站、9个短期冰站作业;布放冰基浮标48套;海洋地质调查实际完成33站。
  考察队能够超额完成任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保障有力。此次考察是在自然资源部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了精心组织。特别是船、队配合得非常好。二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平行作业,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根据天气预报,寻找作业窗口,及时调整和完善作业计划,确保了考察任务安全、顺利地完成。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927/75716.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