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北极路 科考作业忙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9-07 15:25:35 

■ 本报特派记者 路涛

  “雪龙”船时8月25日13时30分(北京时间25日09时30分),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最后一个短期冰站作业后掉头南下。这意味着北上科考任务顺利完成。


争分夺秒抢时间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组织的第一次极地考察。早在7月19日,行前动员会议就提出,本航次时间紧、任务重,作业时间精确到小时。
  作为考察队首脑,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朱建钢和首席科学家魏泽勋都是第一次参加北极科考。虽然两次参加南极科考,但面对陌生的北极,朱建钢表示,心里还是比较忐忑。出发前,他专门查阅相关资料,向前次北极科考队领队学习经验。
  在临时党委领导下,考察队精心组织队伍,科学安排时间,统筹完成科考任务。
  为了抢时间,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很多考察项目经常同时作业。到达冰区,冰站作业以及水文、生物、化学和地质调查等队员各司其职,同时进行。在冰站作业停船的位置,有一片密集冰区,包围着一个长、宽约十几米的小水塘。考察队员不惧条件艰苦,认真完成1700米水深的全剖面CTD(温盐深仪)采水作业。
  北极科考难度大、挑战多,气候环境变化不定。长期冰站作业仅两天半,浮冰就出现了明显裂缝,队员们只能撤出,通过增加两个短期冰站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需要在长期冰站持续观测的数据资料。
  截至8月25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硕果累累:在楚科奇海台区回收和重新布放了两套潜标;在白令海公海区成功布放了一架水下滑翔机;开展了全程走航海洋气象、海-气界面通量和上层海洋水文观测(抛弃式XBT/XCTD)、海漂垃圾观测等;在北冰洋中心区开展了气-冰-海综合考察,开展了1个长期冰站和9个短期冰站作业,进行了为期15天的现场观测;依托冰站(包括临时停靠浮冰)布放海冰漂移浮标16套,布放48个无人值守的观测设备;完成18个海洋地质采样站位。

冰情阻止穿极点

  此次科考全部时间不足70天,是历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最短的一次。原计划在冰情允许的情况下,“雪龙”船尝试穿越北极点。但自“雪龙”船8月10日行至北纬80°,海面开始出现密集冰区,海冰覆盖面积超过90%。从北纬84°到北纬85°,“雪龙”船破冰走了几天,可谓寸步难行。
  冰情之重,出乎朱建钢的意料。他说,考察队如果能在8月27日前到达北纬87°,且冰情允许的话,穿越北极点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出现了严重的冰情,再加上后半程繁多的科考任务,穿越极点只能放弃了。

团结协作好队员

  “如果要给队员打分,我给满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建钢表示。魏泽勋也表达了满意之情:“在我看来,全体队员都非常优秀。”
  在楚科奇海,考察任务刚开始就出现了突发状况。潜标布放入海时,浮球意外地又浮了上来。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对于后期考察将是一个打击。面对这一情况,队员们迅速到位,相互协作,仔细排查,最终解决了问题。
  “那一刻,我觉得这个团队不简单,能够勇挑重担。”魏泽勋说。
  到了冰区,船舶航行、找冰、作业、防熊等压力都很大。冰上作业时间、地点无法精确计划,只能择机而动。无论是雾天、雪天,还是雨天,只要“准备作业”指令下达,队员们都会立即行动,在最短时间内集结完毕,执行任务。队员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既有安全意识、大局意识,又注重配合,每一次任务都顺利完成。
  队员们表现出的良好精神面貌,让朱建钢很欣慰。他持续不断地给大家鼓劲,对完成后续任务充满信心。
  8月25日起,“雪龙”船从北纬85°开始向南航行。返程途中,考察队将回收1套潜标、水下滑翔机,释放2套潜标,在白令海和白令海公海区开展相关海洋调查,执行地球物理、OBS回收、水文锚碇潜标布放、水下滑翔机回收等多项任务。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907/75427.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