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前,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公报中披露了一系列数据,反映出2008年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喜忧参半,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现将公报中涉及的几个要点问题做进一步解读。
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以及一系列污染控制措施的实施,使2008年我国污染海域的面积减少
2008年,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海域面积增加,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3.7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约1.4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约2.2万平方公里。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渤海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与其总面积之比一直居四大海区之首,维持在26%~41%之间。我国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各级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是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下降、污染海域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
二、2008年各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
2008年,全国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强化了对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价,关注海产品生长的环境状况,发挥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海产品安全需求;推动海洋倾废区、海洋油气开发区等功能区的监督监测,加强监督管理,倾废区、油气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在奥帆赛期间,强化奥帆赛场环境质量综合监测,做好奥帆赛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奥帆赛场环境综合质量满足海上帆船比赛要求。
三、陆源排污依然严重,要进一步加强陆源排污的监管及污染物的处理
我国继续加强对陆源排污的监管,对全国52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实施监测,其中约88.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标污染物 (或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磷酸盐等。排污口污水排海总量 (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约373亿吨 (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污染物总量比上年减少约31.4%,约836万吨 (减少383万吨)。工业排污口的污水综合生物毒性最为显著,主要分布于环渤海沿岸和浙江、福建海域。其中,部分污水处理厂所排污水中特征污染物含量较高,污水综合生物毒性高,这与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对此类污染物处理能力不足有关。
四、海洋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仍未缓解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但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在监测的近岸18个生态监控区中,约83%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主要生态问题为无机氮含量持续增加、氮磷比失衡、生境丧失或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等。由于海岸带开发强度及规模的加大,全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脆弱区。海岸带高、中脆弱区已占全国岸线总长度的36.50%。在海岸带和海洋开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高脆弱区的开发强度,优化中脆弱区的产业及开发布局,减轻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轻度脆弱区珊瑚礁、红树林等敏感生态系统和海洋保护区、产卵场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工作。
针对海洋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国家海洋局将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监测工作,根据国家关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总体部署,重点加大对渤海环境的监测力度,实施 《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 (2008-2012)》;开展 “中国近海二氧化碳海气交换通量监测与评价”工作,以确定中国近海碳源汇集与分布格局及中国近海对我国二氧化碳收支的贡献,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