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立体谋发展 蓝海青山来助力——辽宁省大长山岛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与变迁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9-04 15:14:22 

连接大、小长山岛的跨海大桥——长山大桥 于燕妮 摄

 

大长山岛一景

 

■ 本报记者 于燕妮

大长山岛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长山群岛北部,是辽宁省长海县政府所在地,陆地面积31.7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4.4公里,海域面积651.5平方公里。大长山岛因岛长且多山而得名。岛上海岸曲折,海湾连环,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美妙的传说数不胜数。
  位于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长山群岛之中的大长山,是长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山独秀,傍海独幽,也是长山群岛重要的旅游风景区之一。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岛到如今享有“天然鱼仓”等美誉的旅游胜地,改革开放的40年峥嵘岁月,也是大长山岛人拼搏进取、多方位发展的40年。

渔业富岛 开启发展征程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大长山岛相对要晚一些。没有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开展较晚,大长山岛的发展略为滞后。直到2009年,长山群岛作为海洋生态经济区被国家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为重点支持区域,长山群岛才迎来发展的春天。狭长多山的长山海岛,如何充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起点。
  肥美的海参与扇贝等海洋生物是大长山岛引以为傲的优质特产,但传统海洋养殖业的无序发展,造成海水水质变差、溶氧率降低,养殖产品成活率越来越低。传统渔业的饱和一旦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必定难以为继。痛定思痛,以求蜕变。大长山岛将目光转向对于海水养殖和生态修复更具有长效性、系统性优势的海洋牧场建设上来。
  近5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长山着力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加快养殖品种更新换代,不断优化养殖结构。稳步开发深水海域资源,在巩固虾夷扇贝规模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参、鲍、鱼、藻“四大规模”工程,多品种、多形式的健康养殖模式基本形成。岛上渔业经济开始由单一型、粗放型、封闭型向综合型、集约型、开放型转变。
  “2017年海参销售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鲜活海参价格每公斤达260元~300元,销量比2016年增加10多万公斤!”大连永建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永建骄傲地说,公司的产品得到了广泛认可。
  通过建设海洋牧场、投放新型人造生态环保鱼礁并结合增殖放流、资源环境监测和巡查管护等措施,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复合型渔业模式在大长山岛崭露头角,优良品种产业转化取得新成效,鲍南北调养、刺参自然生态育苗等育种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给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快速增长的“蓝色经济”为大长山带来了富裕,同时,岛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实现了全面提速。近年来,大长山岛上港口码头功能不断完善,空中航线方便快捷,公路遍及村屯,逐步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于2014年顺利通过交工验收的长山大桥连接大、小长山岛,有效整合了长海县40%的陆域面积,使近70%的人口能够共享县镇区域的商业、教育、卫生、医疗资源以及港口、道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大桥修好前,我的扇贝只能靠船运,每天就那么一班船,装货量也有限,要是赶上大雾大风天不通航,就得眼睁睁看着扇贝搁置。现在,扇贝有多少就能运出去多少,一点不耽搁,新鲜度保证了,市场价格也上来了!”小长山乡英杰村扇贝养殖大户王兆军谈起大桥通车带来的变化,喜不自禁。

生态立岛 实现人海和谐

  从海的另一边遥望大长山岛,山峦重叠、沟壑交错,海岸曲折、碧波荡漾。自然为大长山岛带来珍贵的海洋资源的同时,也赋予了大长山人保护海岛生态、合理利用海岸资源的责任与义务。
  2010年4月,大连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大连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长海县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开始举全县之力进行海岛生态修复,向着建设绿色、低碳、美丽海岛的目标迈进。大长山岛结合海岛现实,重点围绕生态修复、形态修复、基础设施改善、垃圾污水处理、再生能源利用、岛体自然景观维护等内容,实施“生态质量提升工程”“蓝天碧海工程”和“青山生态系统工程”,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力打造“长海国际生态岛”。
  一系列的生态环保修复项目在大长山岛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全镇范围内深入实施垃圾分类减量,设立了垃圾分类减量专项资金;整治养殖物资乱放、贝壳乱弃、违规乱建等现象,并积极引进推广网吊清理和贝壳粉碎处理技术。
  靠海爱海,责无旁贷。在重视陆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大长山镇也加大了对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控制岸线开发使用强度,开展违规用海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入海排污口管理,实施三官庙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沙滩整治修复、泄洪区和排污区整治、防波堤整治改建、太阳能路灯改造安装、垃圾处理系统治理和配套设施修复等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海岛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了生态问题风险,为长海县经济之轮的奔驰树起了一道耀眼的绿色风帆。

旅游兴岛 焕发别样活力

  盛夏时节,记者漫步在大长山岛的“地标”——环岛路上,凉爽的海风轻轻吹拂,薄雾下的浴场岸畔平直舒展,水清滩净,成群结队的游客在海边尽情地嬉戏,一排排精巧雅致的休闲渔船在岸边整齐地停泊。坐快艇、拾贝壳、打沙滩排球,各种亲海项目让夏日的海滩热闹非凡。
  长山群岛作为我国北方唯一的多单元海岛,具备诸多独特的自然地貌。新石器时期的“上马石”贝丘遗址、惟妙惟肖的金蟾坨和鸳鸯坨,祈祥园中世代保佑渔民平安、百舸和顺的海神娘娘……都为大长山这座海上小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长海县起初并没有旅游业,大长山岛镇杨家村的村民们在每年夏季自发组织经营渔家院,朴实的沿海渔家将自家的房屋与美食分享给四方来客,日积月累中奠定了大长山镇旅游经济的雏形。
  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的实施,大长山镇成功地将珍贵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每年旺季时游人络绎不绝,原本偏安一隅的边陲小岛摇身一变,成为人来客往的旅游胜地。岛上的民宿、餐饮、游船项目等产业需求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海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渔民的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
  “近几年,我们将岛上的海上垂钓、渔业体验、山体休闲体育公园、特色长海渔家、高端休闲民宿等多种形式的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产品精细化、服务标准化、运营品牌化和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形成了以大长山岛中部旅游核心区、东部观光游乐体验示范区、西部休闲养生度假示范区开发为主体,以环岛路为轴线的‘三区两岛一线’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努力将旅游业打造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大长山岛镇渔农业服务站站长张伟家告诉记者。
  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长山群岛的另一大特色,依托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优势,大长山镇着力同步打造休闲体育产业,相继建成房车基地、海上运动基地和户外拓展基地及大长山岛四块石湾健身公园等场所,打响了“海”字牌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蓝色招牌”。如今,长海海钓品牌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海钓游客的首选,长山群岛也成为国际海钓大赛指定的垂钓海域。
  连续多年,马拉松赛、环岛自行车赛、山地马拉松赛、国际海钓锦标赛、动力伞跨海挑战赛等一系列特色赛事在长山群岛举办,岛内清新的空气、海天一色的美景吸引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名选手参赛,极大地提升了长山群岛的旅游特色内涵和体育休闲产业的整体形象。
  在新型渔业、生态治理与修复、休闲旅游业这三大支柱的护持下,大长山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面貌日新月异,正以边陲海岛的别样风采,向着“国际生态岛”的建设目标不断奋进。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904/75351.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