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洋生态健康贡献智慧——2018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会发言一览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8-01 15:55:39 

刘百桥


刘树军


腾瑶


李培英


肖桂珍


张正旺


余兴光


李昌达


陈雄


于海涛


潘德炉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海洋遥感专家,2002年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遥感科学成就奖,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构建长江经济带沿海陆海统筹生态风险巡查系统


  潘德炉院士从为什么要用卫星看海洋水质、怎么看水质、我国沿海水质状况等几个方面为与会代表作了详细讲解。

  他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沿海地区水质环境的变化和沿海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不容忽视,赤潮频发,污染物沉积等问题构成严重影响,而卫星在防控此类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他以浙江沿海水质监测为例,具体阐述了卫星遥感水质的优势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水质的时空变化状况。

  潘德炉建议构建长江经济带沿海陆海统筹生态风险巡查系统,形成巡查基础一张图,巡查手段一条龙,巡查服务一平台。他认为,长江经济带沿海陆海统筹生态风险巡查系统可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成为巡查陆海环境的千里眼,发现生态异常的活地图和应对环境灾害的红绿灯。






刘百桥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主研海域管理理论、技术与政策,长期为海洋管理部门和业务单位提供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海域使用论证、海域评估等方面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问题与思考


  刘百桥介绍了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的规划和目标,中央资金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以及通过全国海洋保护修复调研了解到的基本情况,总结了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及不利影响。

  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内容认定方面,刘百桥认为,可将一个综合问题拆分成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对改善海洋自然生态有正向作用。要切实贯彻对海洋生态修复的科学认识,组织系统研究,并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效果的分类评价标准研制为抓手,引导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指导修复项目设计,规范修复项目的结项考核。建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常态化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将生态损害成本纳入价格形成机制后,进一步落实到生态修复,保证稳定、持续投入。建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规划体系,在生态本底调查基础上,规划在先,修复有据,政府谋局,企业填空。






刘树军


长岛县委书记,法学硕士,多年从事海洋渔业、海域管理工作。


打造海洋生态文明长岛样板


  刘树军介绍了长岛县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规划、举措和成绩。他说,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历史使命,长岛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实施全域生态保育,创建“生态文明、长岛先行,绿色发展、长岛领先”的生动样板。

  刘树军说,长岛县近年来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面开展生态岛礁建设和“海底森林”、人工鱼礁等海洋修复工程,建设城乡污水处理站,实现全域95%以上近岸水质达到一类标准;着力打造国家旅游度假区,运行全省首个智慧旅游云平台,全面推行贝藻珍生态立体化养殖模式,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长岛“百年渔俗”“千年妈祖”等海洋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在改造升级船舶、敷设海底输水管道等方面都进行了成功实践。






腾瑶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员,从事高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山东青年五四奖章”。


转型投入绿色海洋发展


  腾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集海工发展历程及中集来福士业务全产业链,并详细介绍了成功开采可燃冰的国之重器“蓝鲸1号”。他说,中集来福士顺应国家政策,转型开展海洋牧场、智能深水网箱、海上综合体等业务,取得了良好效果。他认为,发展现代化深远海养殖,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体现“生态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理念,根据海洋承载力合理开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海洋牧场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达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效果。智慧渔场与海洋牧场有机结合,保证海洋牧场生态化建设,营造局部生态平衡,养牧结合,精准管理,力争实现对自然环境零排放,是中集来福士追求的目标。

  腾瑶还论述了海洋大数据平台在渔业管理、环境监测、预报减灾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李培英


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长期致力于海岛海岸带环境演化与保护和海洋地质灾害研究。



我国海岛保护利用管理状况的几点思考


  李培英介绍了我国海岛的基本情况、立法进程、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海岛整治修复工程和管理模式等情况。他认为,我国海岛保护修复有所成效,但保护压力不断增强;海岛资源利用有所规范,但开发利用强度持续增大;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取得突破,经验值得挖掘推广;海岛管理体系有所完善,但保护力度和管理能力较弱。

  李培英提出,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慎用刚性工程”的原则,开展海岛生态本底调查、海岛岸线修测、海岛保护区建设、海岛生态保护修复、监测与评估等工作。要尽快对我国海岛自然资源、生态本底和岸线开展系统调查,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组建稳定的专家队伍,遴选好海岛保护修复项目,建立起技术标准体系。






肖桂珍


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北省劳动模范,入选2016年度全国海洋人物,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8项工程展示河北海洋生态修复经验


  肖桂珍围绕海洋资源环境概况、主要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的思路与目标、生态修复工程及成效,以及生态修复中的技术保障等5个方面,介绍了河北省在海洋生态修复中的技术与经验,并详细阐述了其组织实施的“侵蚀海滩修复、入海河口海域整治、海岛生态修复、淤泥质海岸(沙质海岸)原土生态修复、海水养殖生态修复、滨海湿地修复、陆源污染防控、近岸海域立体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8个综合整治工程修复模式。

  肖桂珍提出的生态修复的思路与目标包括:海陆联动,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保护优先,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提升资源利用价值;防治结合,降低海洋灾害损失;示范引领,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张正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鸟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鸟类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


加强滨海湿地基础科学研究和保护力度


  张正旺从我国滨海湿地鸟类多样性、鸟类受胁现状、及鸟类关键栖息地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滨海湿地及水鸟的基本情况。

  他指出,我国滨海湿地迁徙鸟类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生态习性多样,珍稀濒危种比例较高,受胁严重等特点。然而,由于滨海湿地围垦与填海、过度采捕滩涂贝类、外来物种入侵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候鸟栖息地,对许多水鸟构成了直接威胁。

  张正旺提议,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整个滨海湿地的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大滨海湿地的保护力度;大力加强滨海湿地的基础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研发滨海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技术模式,为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等建议。






余兴光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环境影响评估、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和极地生态环境研究。


科学与管理技术研发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至关重要


  余兴光围绕陆海统筹、生态修复生态化理念,通过厦门筼筜湖、西海域(港)、九条溪流、五缘湾等案例,详细介绍了当地在整治修复海洋生态过程中的有益实践和经验。

  他指出,海洋污染不仅严重破坏生态功能,威胁海洋生物多样性,还会极大阻碍地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的研发,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余兴光指出,在整治修复海洋生态中,首先要明确海湾规划与生态定位,明晰海湾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服务功能优化方向,确定海湾资源环境主治方向和生态修复与建设方向;围绕主要生态问题,实施海湾区域整治生态目标综合论证与实施过程动态跟踪监管;最后,梳理海湾生态性重点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工程技术支持,对海湾区域进行生态性维护。






李昌达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海洋生态与藻类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从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提升工作。


打造蓝色海湾 建设海上花园


  李昌达通过介绍温州洞头开展实施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打造海洋公园建设、海域管理创新、海洋产业转型、海岛保护开发四大样板的成功实践,为参会者提供了海湾保护修复的有益借鉴。

  他从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沙滩整治修复、海洋生态廊道建设、海洋监视监测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并结合多个当地典型案例,讲述了洞头如何统筹推进海、港、岛、礁、滩、湾等海洋生态整治修复,把海岛改造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高端休闲度假与多种相关产业有机融合的样本岛。

  李昌达表示,下一步洞头将继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项优质工程、标杆工程;建立蓝湾评价指数体系,建设蓝色海湾博物馆,并成立中国太平洋学会蓝色海湾研究分会;同时谋划第二个蓝色海湾项目。






陈雄


  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湛江水产学院,在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保护修复生态 展现海岛自然之美


  陈雄从各级组织协调、编制整治规划、项目具体实践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是如何开展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的。他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违章建筑、非法挖沙偷沙、倾倒垃圾、建筑废土,以及养殖生产等污染行为严重破坏了岸线和滩涂。对此,南澳县针对不同情况,通过拆除鲍鱼厂、清理造船厂、自觉退让岸线设施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岸线整治修复力度,使当地岸线景观恢复自然之美,海湾整治取得可喜成效。在谈到整治实践时,陈雄表示,岸线修复涉及多部门多领域,要各方通力协作,全力支持配合。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认知,从群众利益出发,充分考虑民生民安问题。






于海涛


  副调研员,博士,在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保护岸线资源 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于海涛通过红沙环生态海堤修复、北仑河口边境海岸带生态修复两个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广西防城港市海洋生态修复工作情况。他指出,滨海湿地具有防浪固堤、防灾减灾、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当地海岸侵蚀严重,水土流失频发。

  为此,防城港市先后开展了西湾环境整治、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沙潭江湿地公园、红沙环生态海堤(一、二期)、西湾绿道等海域治理及海岸带提升工程。在不破坏岸线功能的前提下,沿岸海堤建设红树林湿地景观带、堤岸护坡绿化景观带、滨海陆地植物景观带的“三带”绿地体系,布设人工鱼礁和适生植物,恢复和重建红树林湿地生态群落,使当地滨海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于海涛建议,生态修复涉及多个主体,要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及监管制度;出台生态修复技术指标体系;推动生态修复多元化融资与产业化经营。


(专家发言由本报记者陈佳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