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里跃进“南门海”(四)艰难三进永暑礁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7-31 14:52:38 

■徐志良

  1987年6月6日,考察队完成全部考察和巡航任务回到广州。不久,一份名为《南沙群岛海洋站选点调查报告》呈报给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总的结论是:“永暑礁地处南海入印度洋要冲,离西沙群岛永兴岛440海里海里,,在太平岛至南威岛之间,海区宽阔,礁盘平坦,面积约7平方千米,地质基础好,礁沿有成排的片块礁石……适合作为海洋站和部队进驻的首选地。”

  1988年2月,春节刚过,海军南海舰队从湛江基地和榆林基地两个军港出发,一路向南,驶向南沙群岛永暑礁。

  对南沙海洋观测站最初的建设规划是:这是一个建在永暑礁礁盘上的有人值守的海洋观测站。海洋观测站通过各种先进仪器,每天自动接收来自高空、水面、水下的环境数据,处理后发往岸台,与沿海各地的海洋站共同构成南海区域一个完整的海洋业务化系统。

  海洋观测站需要有人值守,驻礁科技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建设规划同时指出4个“必须”:一是必须在礁盘上用混凝土修建一座能抵御恶劣海洋环境的海上建筑物。二是必须有抵御入侵者进攻、破坏的防御和警戒能力。三是必须满足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环境条件。四是必须能为驻守人员提供长期的自给生活保障。

  按照建设目标,海军南海舰队工程技术专家在南海分局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再次赴永暑礁,开展规划建筑物实地测量和工程勘察。

  某水上工程船大队在海洋观测站的施工中,担负着航道、港池、码头基槽的挖掘任务,堪称为南沙建站的开路先锋。“613”号海洋工程船刚抵达永暑礁锚地,就赶上了连续20多天的大浪大涌多天的大浪大涌,,船上的施工设备无法下驳,队员们晕船呕吐不止。好不容易等到涌浪小了,大家抓紧把设备吊下驳船,当时,有的队员夹在船舷与设备之间作业,随时面临粉身碎骨的危险。南沙的礁盘是经过千百年海水冲击而形成的珊瑚岩,礁盘边缘坚硬光滑,挖掘机根本无处“下手”。首次试挖,技术尖子李凤道操纵着机械不断变换角度、深度,尽管机械超负荷运转,发出声嘶力竭的怪叫,带动整个船身剧烈颤抖,但珊瑚岩竟没有丝毫触动。

  南海的风浪像是有意和“613”号海洋工程船“作对”,工程队一进永暑礁受挫无功而返,二进永暑礁又遇8级大风袭击,涌浪淹没了主甲板,溅起的波浪冲上二层甲板,威胁着机械设备的安全。“613”号海洋工程船不得不撤出现场,在外海漂泊。

  时间越来越紧迫,形势愈来愈复杂,不明国籍的侦察机每天在上空盘旋。指战员们意识到,再也不能耽搁下去了。船长邢步龙向海上指挥所请战:“风浪是对我们的锻炼,敌情是对我们的考验,为了早日建成海洋观测站,所有风险由我们自己承担。”

  1988年3月,“613”号海洋工程船三进永暑礁,冒着六七级的强风驶进礁盘,1米、2米……艰难地开出航道。

  6月底,永暑礁建站进入最后阶段──修建码修建码头护岸工程。时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刘喜中少将亲临现场督战。他身穿作训服,和队员一起背水泥,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体人员士气高昂,昼夜奋战,技术员裴伟学打盹从建筑架上掉下来,再爬上去接着干。

  日复一日高强度作业,使队员们变得都有点儿神经质了。助理工程师肖添标晚上做梦,竟爬起来像夜游一样跑到工地上搬钢筋,手扎破了才醒来。助理工程师廖仁喜晚上审核图纸,当计算到“5+6=?”时,整个大脑一片空白。

  天气酷热至极,标明50摄氏度的温度计拿出来摄氏度的温度计拿出来一会儿就爆了,解放鞋的胶底踩在滚烫的珊瑚沙上,马上就变形。整个工程经过了半年的艰难施工,直到1988年年8月2日,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两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耸立在南海前哨,五星红旗在楼顶猎猎飘扬。新建造的白色房屋里,一套标准化的海洋观测仪器通电启用。第一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短波通讯和通讯和ARGOSARGOS卫星通讯系统向岸站发出卫星通讯系统向岸站发出,,填补了我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一带海区长期环境监测的空白。从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委会”的全球观测网点里,南沙群岛不再缺位。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730/74706.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