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蓝色飘带守护绿水青山——福建省晋江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7-25 17:06:56 

■本报记者郭松峤
  夏日里的晋江,海蓝山青。塘东、围头、石圳、科任、衙口5个省级海岸公园犹如宝石镶嵌在蓝色的飘带上。
  从一个经济落后的沿海县,到我国县域经济的领头羊,晋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晋江是福建省经济强市,又是传统海洋县级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海洋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面临着新挑战。近年来,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晋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坚持依法管海、生态护海、科学用海,促进人海和谐发展,辖区内几个海湾水质逐步改善,2013年被原国家海洋局评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建立海洋综合管理新格局
  晋江拥有121公里的海岸线、957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和安海湾4湾环抱。海岸线蜿蜒曲折、沙滩散布、礁石嶙峋,拥有泉州湾湿地、深沪湾海底石森林遗迹、古牡蛎礁、石圳变质岩、围头金沙湾等多种自然景观。全市海岸带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独特的风土人情,构成了晋江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
  为了增强涉海各部门的协作交流,晋江市先后成立了海洋开发管理领导小组、海域储备与出让领导小组,建立了用海联席会议工作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规划先行。2013年,晋江编制出台《晋江市海岸带保护与
  利用规划》,这是全国首个县级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同年成立的晋江市海域储备中心,探索建立海域收储流转制度,逐步将区域佳、条件好的海域纳入市海域资源储备库,开创了福建海域收储工作的先河。
  2014年,晋江启动深化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在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基本框架下,科学划分二级类海洋基本功能区,确保用海项目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有效保护资源。

强化海洋环境治理修复
  海洋赐予晋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这里海洋捕捞的主要渔获种类有100多种,浅海滩涂和陆上工厂化养殖主要为牡蛎、紫菜、海带等贝藻类及大黄鱼、石斑鱼、日本对虾、青蟹等十多种海珍品。
  每年,晋江市在各海域都会组织增殖放流活动。今年7月7日,市海洋与渔业局又联合相关单位在深沪湾保护区放流了50万尾真鲷鱼苗。2013年至今,该市在深沪湾、围头湾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总数达3.25亿尾,品种包括长毛对虾、日本对虾、鲈鱼、黄鳍鲷、黑鲷、真鲷等。
  2016年,晋江在福建省率先开展海洋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对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分类管控措施,严格限制围填海,同时兼顾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未来海洋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留有余地。
  在海洋保护区方面,2017年,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海水pH、石油类、溶解氧和悬浮物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崇武国家级海洋公园、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和沉积物状况与2016年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泉州湾、围头湾多次发现中华白海豚,这表明晋江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创新海上综合执法模式
  晋江三面临海,拥有丰富的港口、渔业、旅游等海洋资源。近年来,晋江市海洋与渔业局不断创新执法管理模式,筑牢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海上执法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从2013年起,晋江市建立了整治非法围填海长效管理机制,通过逐级管理、动态巡查、合力监管、严格查处,有效打击了非法采砂和违法围填海行为。5年来,累计立案调查非法采砂和非法围填海案件63起。
  在创新海域综合管理模式上,2015年,晋江“海警、海监、渔政”实行了合署办公,充分发挥海上区域力量的整体效能,维护海上正常生产秩序。2017年3月,晋江海事处又加入了合署办公,组建了晋江海上综合执法合署办事处,再创全国海上综合执法新模式。
  如今,晋江的海洋环境越来越好。2016年,晋江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二类水质标准比例为93.3%,2017年更是达到了95.4%。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724/74570.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