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港集团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创新工作纪实
威海港是坐落于威海湾的一颗明珠,从1918年胜德码头开埠,已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改革开放伊始,威海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打开了威海对外开放的门户;上世纪90年代,威海港引领经济发展的潮头,奠定了威海外向型经济的基础;最近三年以来,威海港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全面整合港口综合物流平台的巨大优势,为威海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港为城用 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引擎
1990年,威海港在中韩未建交的情况下,率先打开对外开放门户,开通了至韩国的班轮航线,架起中韩经贸往来的“金桥”,很快发展成为全国对韩运输最便捷、航班最密集的港口之一。从此,韩资企业纷至沓来,韩国商品蜂拥而至,使浓郁的韩国风情成为威海城市发展的亮丽招牌。随后,威海港不断开发新航线,将对外经贸疆域拓展到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
港口作为综合性开放平台,对物流、信息、资金等资源具有强大的汇聚效应,从而对各类工商企业,尤其是依赖海运、依托港口的产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上世纪90年代,韩资企业纷纷抢滩登陆,威海港开通对韩客滚航线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市重点发展的造船业所需钢材全部通过威海港运输,2014年为中航威海船厂接卸钢材5万多吨;我市重点外资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多数通过港口运输,2014年为贝卡尔特接卸线材10余万吨。
港口的产业聚集作用,最明显地体现在对商业服务业的拉动方面,依托港口带来的巨大人流量,零售、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均能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在老港区周边已经形成以韩国商品城为代表的特色商业圈;在新港区周边,以九龙城为首的繁华商业圈正在逐步成形。
为服务威海区域经济发展,威海港坚持自主开发新的国际运输航线。2003年7月,威海港创造性地开通了威海-青岛外贸集装箱公共内支线,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出口企业的货物直接在威海港装船运抵青岛港,在青岛港分拨转运到世界各主要港口。通过该航线进出口货物,每个集装箱可节省物流成本300元至500元。据初步统计,12年来累计为200多家进出口企业节省直接物流成本5亿元以上,节省综合物流成本10亿元以上。
威海处于山东半岛最东头,是陆路运输的最末端。受运距、运价的运能制约,关系国计民生的煤炭、油料等能源类大宗散货,通过陆路运输根本无法保证。威海港为我市社会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2014年,威海港共接卸电厂用煤360多万吨,其中约70%通过港口集疏运体系直接运到热电厂。据初步测算,如果改由其他方式接卸电煤,我市热电企业每年至少增加成本3.5亿元,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剑指顽疾 三项改革焕发国企活力
到了2012年底,因为持续大规模投资,威海港集团陷入沉重的资金缺乏困局。同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富余人员多、工作效率低等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难题,威海港集团一样也不少。
上任伊始,百废待兴。威海港集团董事长车路明通过科学调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必须立即大刀阔斧地展开全面改革——
2013年,按照撤并管理机构、压缩管理层级、缩减人员编制的原则,首先将集团和股份机关合并,将管理部门由24个压缩为13个,将高层管理人员由29名压缩到12名,清退注销从事非港口主营业务的分子公司5个。
同时,大力推进人事体制改革。当年,拿出24个中层干部岗位和全部管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达标人员待岗学习后,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今年4月份,威海港集团再次实施内部竞争上岗,50多名管理干部丢了“金饭碗”,全部被调往各子公司一线岗位。
要破除国企内部管理的“顽疾”,必须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了解决好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威海港集团以薪酬体制改革和末位淘汰制为抓手,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
“调整后的薪酬体制,将实现集团员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改变以往论资排辈的薪酬模式,让能干、会干、敢干的人在岗位上有所收获。”威海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考核不过关,怎么办?为此,威海港集团制定实施了全面末位淘汰制,考核不达标的工作人员必须离开领导岗位,等进行离岗培训后,重新进入工作岗位,再次考核如果依然位于末位,集团将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基层员工积极性高涨,涌现出了“徐明选操作队”等大批先进典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主营业务单位能耗同比降低12%;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综合管理成本同比降低27%……经过近3年的运行,威海港集团的内部管理改革成效明显,在威海国企行列中遥遥领先。
“日前,国家出台了国企改革政策,改革方案中提倡国企与民企的灵活性结合,我们的改革是顺应这一形势的,我们对接下来的改革也很有信心。”车路明说,未来,威海港集团还将尝试通过员工持股来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让老港焕发全新活力。
借势中韩FTA 向“物流贸易型”港口转变
10月8日上午,一批对韩海运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正在威海国际物流园跨境电商监管中心进行通关。试运行仅仅一个月,该中心受理的跨境电子出口业务已突破13000单。
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迅猛,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正式签署,未来威海国际邮件的品种及数量骤增已成定势。
威海国际物流园先行先试,大胆提出设立跨境电商监管中心的思路,海关邮办、商检、国安、邮政速递相继入驻。自9月1日启动试运营后,目前所有涉及跨境电商和中韩邮路的物品都将在这里接受相关部门的集中查验、联合监管,查验放行后再分拨国内各地,成为我市唯一一家具备跨境电商监管功能的公共服务区。
“跨境电商监管中心的设立,丰富完善了物流园韩国商品分拨中心的功能,促进威海港由传统的装卸型港口向物流贸易型港口转变,为全市进一步发展跨境电商提供了有力支持。”威海港集团总经理张平说。
依托跨境电商监管中心这一核心功能,威海国际物流园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配套产业,将韩国商品分拨中心升级成为中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规划设立了跨境电商监管中心、保税仓储中心、商品分拣分拨中心、跨境贸易电商基地、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快递物流产业园六大核心功能板块,全力打造我市最大规模、最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型跨境电商综合产业集聚基地。
威海港集团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借助港口优势这一核心竞争力,威海港深度整合现有资源,致力于为中韩企业提供“门到门”的全程物流供应链一站式服务。
距离韩国最近的港口、拥有自己的航线、货代场站级物流等集疏运体系……集诸多优势于一身,威海港集团通过设立海外仓,将跨境电商业务、保税业务、商贸业务与威海港的货代、船代、海运、集装箱、场站等业务有机结合,构建韩国—威海—中国内地的完整高效的物流体系,可为客户提供“韩国生产厂家—韩国港口—威海港—物流园保税仓库—再分拨至全国”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能为中国客户提供最正宗最低价的韩货、最高效最便捷的的物流和通关服务,同时也能为韩国客户打开中国市场,实现双赢。目前我们这种模式已经开始试运行,许多城市的客户前来洽谈合作。”陈立生说。
以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创新、国内物流向国际物流的转型创新为动力,威海港成为中韩经贸往来体系中的重要支点。
金融强港 资金活水润泽港口前行
威海国际物流园争取今年年底在新三板上市,威海港集团金融板块预计明年年底登陆新三板,再经过3年培育,威海港集团主板上市也将正式启动……
在威海港集团当家人车路明看来,这不仅是发展所需,更是形势所迫。
上任以来,资金不足是摆在车路明面前的首要难题。“港口企业属于重资本企业,无论是港口建设,还是船舶的投资动辄都是过亿,要想实现港口的持续健康发展,资金活水至关重要。”车路明说。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们既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更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解放、思想超前的“领航者”意识。
深耕港口经济无可厚非,尽快突破资金瓶颈同样不容小觑。
放眼全国,上海、宁波等超大体量的港口发展的风生水起,几番考察后,车路明取回了真经——搭建金融平台,走资本化道路。
“一流强港不仅集货能力强、处理货物的能力强、运输体系要强、物流链强,盈利能力也要强。”车路明说,港口主营业务做大做优的同时,要着眼于资本经营,不断提升盈利能力,让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港口发展,形成反哺主营业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013年,威海港集团成立北京中港锦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为集团成立的首个资本运作公司。在国资办的监管下,中港锦源凭借威海港的金字招牌顺利融资、投资。很快,香港分公司、深圳分公司相继成立,威海港的资本运作越来越成熟。
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运营,威海港集团将市场需求、港口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资本市场优势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善了资本结构,使得港口的竞争实力迅速增强。
经过多年培育,威海港集团开始筹备上市工作。
“威海国际物流园投资已经近10个亿,后期运作更需要资金注入,国家目前也鼓励中小企业在新三板上市,我们希望通过登陆新三板,寻找到好的合作伙伴。”车路明说。10月下旬,威海国际物流园将向证券委提交相关材料,争取今年年底前正式在新三板上市。
威海国际物流园登陆新三板仅仅是威海港金融强港的开端。一旦各项工作理顺后,金融板块以及威海港集团主板上市也将相继启动,威海港集团将步入全新的发展时代。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weihai.gov.cn/art/2015/10/26/art_16952_54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