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藻,又回来了!鲍鱼,爬过了珍珠门!

来源:烟台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23 11:05:08 

  一条条嫩绿的海草,在长岛县北长山乡的海水中随波摇曳。长岛水产研究所所长孙海林趟在水中,看了又看:“大叶藻,终于又回来了。”

  大叶藻生长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是海洋生物生长的基础,对海水水质的要求也很高,难怪他惊喜万分:“它的出现,意味着长岛的海洋环境越来越好。”

 

QQ截图20180723110131.jpg

大叶藻,多年生沉水草本。有根状匍匐茎,节上生须根;茎细,有疏分枝。叶互生;叶长条形,长30-50cm,宽3-5mm,先端钝圆,全缘,有5脉,稀7-11脉;托叶膜质,与叶基分离。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水等功效。多生于近岸边海滩中潮带,成大片的单种群落。冷温带性种类的自然生长分布范围,中国限于辽东和山东两个半岛的肥沃海区。

  自古以来,长岛生态环境优良、生物资源富集,是环渤海海洋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在老长岛人的记忆中,大叶藻曾是长岛近海岸最常见的海草,“一层一层,如草床一样”。

 

 

QQ截图20180723110147.jpg

 不光是大叶藻又回来了,“鲍鱼不过珍珠门”的当地俗语也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鲍鱼越过作为南五岛与北五岛水文分界线的“珍珠门”,向南五岛海岸延伸。

  大叶藻,从胶东特色民居“海草房”的主原料,到20年前逐渐稀少乃至绝迹,直至如今才重现长岛海滩,见证了一场人类向大海过度索取、大海疯狂反扑、人类护海养海进而与大海和谐相处的生态演变。

 

QQ截图20180723110203.jpg

 1984年,长岛县开始大力实施“耕海牧渔”战略,“跑马围田”式大面积增养扇贝等海珍品,渔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1992年,长岛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由于忽略生态保护,上世纪90年代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的悲剧仍历历在目。

  人们致富的神经已被撩起,随后长岛又兴起海参育保苗产业,岸线上遍布大大小小的育保苗场,一片片滩涂被“水泥大棚”逐渐“吃掉”。

  但育保苗场带来的并非只有财富。育保苗过程中,除了产生大量的海参苗代谢物,还要投放大量的药物、消毒剂、饲料。这些废物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海水中。

 

QQ截图20180723110217.jpg

“只要能育好苗、能卖出去、能挣到钱,谁会去在乎这些?”每天数百上千吨的育苗废水直排入海,一场生态灾难在所难免。以大叶藻为代表的海草资源急剧减少,曾经郁葱密麻的“海底森林”逐年稀疏,滩涂上的海螺、蛤蜊、螃蟹日趋变少,原本聚群觅食的海鸟也难见踪影。

  潮来潮去,临岸滩涂仅剩下光秃秃的石头和砂砾。

  经历了大热、大冷的长岛人开始了多年的反思,终于认识到:持续发展是主题,生态保护是根本。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把生态资源作为产业之基和‘命根子’、‘金饭碗’,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任务和第一责任,把生态建设作为推动海岛永续发展的首要途径,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长岛县委书记刘树军的话意味深长,又铿锵有力。

 

QQ截图20180723110236.jpg

 斩断向大海排污的“黑手”。长岛县大力实施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加快退岸还滩进程。拆除南北长山岛海岸线育保苗场和破旧建筑54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线20多公里、岸滩30多万平方米,旅游和自然岸线占比由38%提高到74%。

  加速近岸养殖和生产生活设施“腾迁退出”。长岛县实施海域生态修复和生物种群恢复工程,开发生态海洋牧场30万亩。积极推行贝藻鱼兼养、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立体养殖模式,生态养殖面积达36万亩。加快海底森林营造,累计投放大型生态型人工鱼礁近700个。

 

 

QQ截图20180723110249.jpg

 长岛县海渔局局长周举武说,长岛还推进生态立法,划定生态保护5条红线,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扼守长岛这片纯净“蓝土地”。

  在海上如此,陆地上更是轰轰烈烈,一场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保育修复工程全面展开:100%风机拆除、100%绿色纯电动公交体系、100%全域垃圾分类处理、100%禁止旅游车辆进岛、100%清洁能源供应、100%全域污水零污染排放……

  从天空到陆地,从海岸到海底,今天的长岛处处洋溢着盎然生机——一道纵跨渤海湾南北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在全域生态保育的作用下,正在加速形成。

 

QQ截图20180723110305.jpg

 在长岛佳益海洋渔业公司的海上多功能平台上,钓客徐东进兴头十足:“这里水质原始化,海洋物种也多,我2小时就钓了80多斤黑裙鱼,还看到海鸥和海鸬鹚抢食鱼虾的热闹光景!”

  水质和物种是长岛海洋环境“晴雨表”。说起生态环境改善,长岛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站长于国祥深有体会:近几年,环志到的鸟类种类、数量均有增多,仅2017年环志到的鸟类总数就达到4012只,其中猛禽数量1305只。2017年以来,环志中心站就新发现4个鸟类品种,光今年就有黑冠山雀和栗耳短脚鹎两种。

 

 

QQ截图20180723110320.jpg

“海豹卫士”、长岛老渔民林克武高兴地说:“近些年,随着海水质量越来越好,来长岛落户的海豹也越来越多,一年能有三四百头,海豹成群戏水和卧礁晒太阳的场景真让人稀罕!”

 

QQ截图20180723110337.jpg

 长岛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标准,得益于此,长岛的海珍品也越来越闻名,海参、鲍鱼、海胆、虾夷扇贝等海产产品享誉海内外,成为重要的海珍品出口基地。

  紫菜、海青、海参、海螺、虎头蟹……恰逢退大潮,南长山岛东海岸滩涂上的赶海人忙得不亦乐乎。“过去这儿是一溜育保苗大棚,滩里啥也不长。如今俺们把大棚都拆了,转产搞起渔家乐,赶海时带着游客来体验,采来的海鲜正好招待游客,钱一点不少赚!”王沟村渔嫂王明珍说话直性:“护好海,才有‘金饭碗’,岛上人谁不认这个理儿?”

 

QQ截图20180723110352.jp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良的生态,成为长岛生态型旅游度假产业发展的“第一引擎”。海上赏鸟、游艇垂钓、生态渔业体验、海鲜大宴和环岛体育比赛等中高端生态休闲项目,每年招来近400万游客。

  长岛生态保护,如今又迎重大契机:今年6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文件,正式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试验区建设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将试验区建设成为蓝色生态之岛、休闲宜居之岛和军民融合之岛,为探索海洋生态保护、持续发展、军民融合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

 

QQ截图20180723110407.jpg

 面对这一历史机遇,长岛县把“固防守疆”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和根本前提,既做“显功”、又做“潜功”,努力在“经略海洋”中打造“生态文明、长岛先行,绿色发展、长岛领先”的生动样板。

  数着海中的大叶藻、鼠尾藻、褐藻,回顾着几十年来长岛人与大海的博弈,刘树军感慨万千:“这些宝贝可都是长岛优良生态的鲜亮‘符号’,更是长岛的金山银山!”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gwNDc1Nw==&mid=2649104607&idx=1&sn=9c7c4471e5b471b538c13df340708b6b&chksm=bec6ef6589b1667364aebf4eceac49ee35b12c37bbc3ba6b8bc73723277e5c62bcc420ee4e2a&mpshare=1&scene=1&srcid=07224Y2BSPZuPuv9FaBMxrWl#rd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