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的一座丰碑——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

来源:田小明   发布时间:2015-05-21 02:56:57 

1月27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成功建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率领我国政府代表团赴南极中山站进行考察,并出席昆仑站开站仪式。本报记者在中山站采访了陈连增副局长。

记者:如何看待昆仑站的标志性意义?

陈连增:昆仑站的成功建立,实现了我国南极考察研究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内陆历史性跨越的宏伟目标,也表明我国在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的过程中跨出了关键的一步,意义重大。从此,南极冰穹A地区被注入了强烈的中国符号、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近50年来,人类对两极的认识从探险时代跨入了科学考察的新时代。许多国家在不断深入对两极科学考察研究的同时,也在就未来有效开发利用极地进行积极的探索,极地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昆仑站是人类在南极冰盖最高点上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南极内陆特殊环境和展开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必将载入史册。

需要说明的是,昆仑站不仅是中国开展南极内陆考察的基地,同时也是各国科学家在该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共享平台。我们热忱欢迎各国科学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考察和研究的合作,共同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记者:如何看待25年来我国极地考察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

陈连增:25年来,我国极地研究主要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生态学、大气科学等领域展开。近些年来,我国极地科研工作者在极地生态学、极区高空物理学、极地海洋学、南极地质学、南极内陆冰盖研究等方面,相继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的创新成果,为人类认识极区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持续25年的极地考察,我国参与国际极地事务的能力大大提高,在极地事务方面争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极地考察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的以“爱国、求实、创新、拼搏”为核心内涵的南极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极地事业发展强大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昆仑站建设和科考情况。

陈连增:我们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把昆仑站建成夏季考察站,开展夏季科学考察。考察站功能布局主要包括站区以及中继站、简易机场等配套设施。站区功能区划包括主建筑区、后勤区、观测区和冰芯钻探区等。我们已经完成了昆仑站的主体建筑区和部分观测设施的建设任务,并展开了夏季考察工作,这标志着昆仑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后,我们还将逐步完善昆仑站的其他配套功能。

我们将以昆仑站为基地,开展冰穹A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甘伯采夫冰下山脉钻探、2米级LAMOST型南极望远镜天文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地磁观测、人体医学和医疗保障等重点科学考察项目。

记者:能否展望一下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未来?

陈连增: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有重点、持续深入地开展南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南极地区关键过程的监测与研究。我们将重点开展冰穹A地区的冰川、地质、天文、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学科研究;继续实施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连续综合观测、南大洋综合调查、亚南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监测;获取各圈层相互作用关键过程的样品、样本和数据,将现代过程研究与历史演化相结合,研究南极地区关键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联,预测未来变化。

二、深入研究北极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重点围绕北极快速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计划地持续开展北极科学考察,积极参与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北极联合监测与观测,提高对北极变化的科学认知能力。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提高预测能力。开展北冰洋航线、海洋资源调查及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三、进一步加强极地考察与研究能力建设。在今年底至明年初完成昆仑站配套工程建设。今后若干年内,昆仑站将成为中外科学家开展夏季科学考察的共享平台,并根据研究需要逐步扩建成常年科学考察站。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极区考察船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提升南大洋、北冰洋的科学考察与研究能力;继续完善海上、陆地、空中一体化的极地科学考察业务化保障体系;建立高水平的极地科学研究共享平台,开展创新研究,保障科研成果及时产出。

四、积极参与南北极国际事务,并发挥建设性作用。我们将不断加强与重要南北极考察国家在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国际事务协调、科学调查与研究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参与南北极国际法框架的相关事务,积极参与南北极问题国际法律与条约的制定与修订,在南北极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我坚信,在极地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极地考察与研究工作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必将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