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 与 “海洋强省” 之路

来源:山东省海洋与渔业    发布时间:2018-07-13 14:42:01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大潮涌动。千帆竞速,山东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潜力何在?答案无疑是海洋。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探索新路径、拓展新空间、创造新模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培育壮大新动能,是构筑山东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QQ截图20180713144006.jpg

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经略海洋的能力。无疑,山东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和潜力。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黄渤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流域广阔腹地,北临京津冀,南接长三角,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在海洋强国建设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山东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毗邻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海岛589个,海湾200余个,拥有青岛、日照、烟台3个过4亿吨大港;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积极开发建设海洋,上世纪90年代就率先启动“海上山东”建设跨世纪工程,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2010年,山东成为全国第一批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

2018年5月,山东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建设活力海洋、和谐海洋、美丽海洋、开放海洋、幸福海洋,进一步明确了海洋强省的丰富内涵。为此,山东将实施“十大行动”,即:海洋科技创新行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行动、海洋新兴产业壮大行动、海洋传统产业升级行动、智慧海洋突破行动、军民深度融合行动、海洋文化振兴行动、海洋开放合作行动、海洋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同时,该方案还给出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时间表:到2022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海洋经济新旧动能实现接续转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海洋强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28年,海洋创新动力强劲,市场主体活力充沛,海洋生态良好,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战略性转变,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激活科技创新动力,
建设“智慧海洋”

建设“海洋强省”,科技是核心关键,也是重要保障。下好海洋经济这盘棋,“智慧海洋”是关键一招。

山东有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10个,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重量级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海洋领域驻鲁院士22位,海洋高科技人员占全国的40%左右。

山东承担了“十五”以来全国近一半的海洋领域“973”和“863”计划项目,实施了“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重大海洋科技工程,催生出一大批对海洋产业有重大拉动作用的科研成果,显著提升了解决重大海洋科学问题和海洋科技源头创新的能力。

目前,山东涉海企业拥有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海洋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涌现出中集来福士、胜利高原等一批创新型企业。

在海洋信息技术领域,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10米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0%,在台站观测系统、水下探测系统、声学潜标系统等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自动化台站观测系统占全国海洋台站观测网的40%。

在海洋工程与装备领域,山东取得了世界首艘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世界首艘30万桶圆筒形储油加工船、国内首艘豪华远洋钓鱼艇、全球最大功率压裂车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特别是自主研发的半潜式、自升式多型海洋钻井平台占到国内80%、全球2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山东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海洋药物研究资源和力量,以海洋多糖研究为突破口,在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降压、降糖、降脂等海洋药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成功研发上市国内首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

《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提出的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中,海洋科技创新被置于首要位置,重点予以推进。未来,山东将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提高海洋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QQ截图20180713144024.jpg

发挥海洋优势,建设“海上粮仓”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共识。向海而兴,山东一直以“智慧海洋”为引领,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

山东省的海水养殖产业经历了五次浪潮:上世纪60年代,大型海洋藻类的育苗和养殖技术被突破,海藻养殖成为重要海水产业,被称为第一次浪潮;上世纪80年代,培植出人工亲虾,并育苗成功,被称为第二次浪潮;上世纪90年代,海湾扇贝引进并突破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形成了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被称为第三次浪潮。世纪之交,以大菱鲆、牙鲆为代表的海水鱼类工厂化、深水网箱养殖迅速发展,被称为第四次浪潮;近年来,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养殖、增殖规模迅速扩大,被人们称为第五次浪潮。

五次产业浪潮使得海水养殖从一个养殖品种发展成一个规模化产业,但没有更大的突破。为推进山东渔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山东海洋与渔业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等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的离岸海洋牧场掀起了海洋渔业发展新的产业革命。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山东海洋牧场有投礁型、底播型、田园型、装备型、游钓型五类,是“海上粮仓”建设的主战场。

海洋牧场转变过去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了有度有序利用渔业资源;能够促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工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渔业发展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上来。同时,有助于调优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新六产”发展力度。传统渔民也搭上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快车”。

例如,游钓型海洋牧场以休闲海钓为核心,打造了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和特色鲜明的“海上高尔夫”。渔民不再只是靠天吃饭、靠“渔”为生,而是可以通过在海上提供服务等获得固定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目前,山东扶持创建了15处省级休闲海钓基地,4年累计接待游客240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5亿余元,带动旅游消费60余亿元。“渔夫垂钓”品牌在全国打响,“到山东,有鱼钓”成为业界共识和山东旅游新热点。

实施“透明海洋”工程,
建设安全海洋

建设海洋强省,首先要关注海洋安全。实现海洋的安全,迫切需要海洋科技与工程的基础性支撑,以建立海洋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实现海洋的状态、过程和变化的可知、可预测。2014年,山东率先启动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一是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自沉浮式剖面探测观测浮标(Argo),使我国具备了对全球海洋4000米持续观测能力,填补了国内剖面循环探测技术方面的空白。二是成功研制了4000米海深电磁采集站,完成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试验,填补了我国在深海电测探测方面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美、德、日之后第四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上海域进行海上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

不仅如此,“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成功完成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蕴含丰富多尺度动力过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构建了国际上第一个马里亚纳海沟长期连续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为我国深海研究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发布了我国首个西太平洋深海潜标数据系统,实现深海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创造了国内外有明确文献记录的实时获取深海数据最长工作时间,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和科学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的状态,在感官上看不见,在数据上测不准、不实时,因而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也不可控,总体上处于“不可知”的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山东在全国率先启动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项目,通过高清水下视频系统,对海洋牧场海域生物生长、活动状况实行在线实时观测,实现了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生态环境的“可视化”,生物群落的“可识别”。

构建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是“透明海洋”工程的关键一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建设100个海底观测站,100个集观测、管护、救助、补给、旅游、环保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多功能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近海海域的山东海洋立体观测网。

 

QQ截图20180713144045.jpg

创新环保路径模式,
建设生态海洋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强省”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2013年和2016年,山东分别完成了渤海红线区和黄海红线区的划定,全省共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224个,总面积9600多平方公里,占全省管辖海域总面积的20%,实现了重要海洋生态脆弱区、敏感区生态红线全覆盖。

2010年,山东就制定了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暂行办法,2016年正式出台了《山东省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形成了完善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截至2017年底,山东共征收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10.41亿元,全部投入到受损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中。

按照“一市一行”“一市一策”的思路,山东先后组织实施了日照、烟台长岛、青岛“海洋生态文明专家行”活动,邀请高层智库专家以走、看、问、答等形式为地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会诊把脉,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和可操作、有效管用的制度成果。

2013—2017年,山东共安排省级资金18.92亿元、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2.81亿元,在全省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350多个。

“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是人们的共同向往。《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了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的时间表:2018年全面完成224个生态红线区分类管控。下一步,将研究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海岸线向陆1公里范围内原则上不得新建建筑物。

 


文字来源:中国山东网 图片来源:网络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A3ODQxMQ==&mid=2650538227&idx=1&sn=54debf9505fe0b08756530eec6cd60c2&chksm=f2cfe597c5b86c817589d51c19ce630bbde9622e257fcc81bedd2664e9ffe754b058b6676191&mpshare=1&scene=1&srcid=0712UFFPfaHsaDclmaTfCi2D#rd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