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洋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秦皇岛市以海洋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7-02 15:36:47 

整齐摆放的军用冲锋舟

 

 

■ 本报记者 陈佳邑

 

  秦皇岛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1805平方公里的海域、162.7公里的海岸线、水清潮平的黄金海岸,把这颗北海“明珠”装点得愈发耀眼。
  如果说,海洋资源是秦皇岛的天赋异禀,如今的秦皇岛则是以创新驱动、科技兴海为引擎,努力走出了一条海洋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之路,为海洋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 高技术助推海工企业发展

  走进秦皇岛耀华玻璃钢股份公司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上百艘齐整摆放在院中的军用冲锋舟。
  “冲锋舟主要用于军事行动和抢险救灾,对于艇体的材料性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该公司研究所所长刘永慧介绍说,由于他们公司研制的高性能复合材料艇体耐腐蚀、韧性好,吸引了许多军品客户。现在订单多,仓库都放不下,只能暂放在空地上。
  然而,别看现在公司红红火火,前些年却曾陷入几乎破产的境地。
  秦皇岛耀华玻璃钢股份公司的前身隶属于中国耀华玻璃集团。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市场影响和体制制约,企业经营每况愈下。2003年,其下属企业原秦皇岛耀华玻璃钢厂同当地企业整合改制,成立了秦皇岛耀华玻璃钢股份公司。
  改制后的耀华玻璃钢股份公司痛定思痛,下大力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一方面创新强化复合材料技术,将军工生产线拓展至民品;另一方面利用秦皇岛市创新产业集聚区的优势,与各科研院所积极合作,建设与海洋领域融合发展的产学研体系。
  近年来,公司抓住智能无人艇产业发展先机,与中船重工集团第707研究所合作建设了一条集设计、制造、研发、生产、试验、销售与服务于一体的无人艇产业链,研制出3款多功能无人艇产品。
  “去年,我们的智能无人艇产品首次亮相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就收到了许多购置意向和订单,如今即将投入批量生产。”该公司副总经理付浩博说。
  大力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引导扶持技术企业向海洋创新领域转型是秦皇岛市开展海洋经济创新示范的重点。“这类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符合秦皇岛市海洋产业发展方向,海洋部门有责任做好服务工作。”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科技与海洋经济科科长姜集伟说。
  为了助推企业发展,秦皇岛近年来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提供港口等多方便利服务,特别是在去年成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后,更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助力该公司科技创新。
  “这些帮扶政策为公司深耕无人艇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付浩博说,“公司将进一步改进无人艇技术,完善生产链,争创一流的无人艇生产示范企业。”
  在秦皇岛,像耀华玻璃钢股份公司这类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项目共有13个,从研发到试验、再到量产,市海洋和渔业局时刻关注着每个项目的推进情况。

▶ 向海洋生物科技要市场

  绵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不仅赋予了秦皇岛碧海金沙,还赠予它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立足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健康与生物产业,是秦皇岛市撬动海洋生物产业支点、着力培育的又一大海洋经济增长点。
  “超市常见的羊栖菜营养价值极高,富含大量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理活性的多糖,可惜现在只是被简单地加工成干菜食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功效。”秦皇岛市海东青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明星说。
  为了深挖羊栖菜多糖价值,该公司联合多家科研、养殖和生产企业,提出了羊栖菜活性多糖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从养殖生产到提炼萃取,再到创新加工,海东青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羊栖菜多糖开发产业链。
  “我们已经创建了新的海湾扇贝养殖模式,集成羊栖菜与海湾扇贝共生养殖技术,不仅能有效修复扇贝养殖区环境,还为下游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高明星说,该公司已经形成了200亩养殖规模,预计可产羊栖菜200吨。
  以海洋生物产业为突破口,秦皇岛市目前已集聚了40多家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海洋生物企业,以及一大批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开发了海藻多糖、海藻生物肥料、褐藻生物提取与发酵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 为海洋产业打造“孵化器”

  近年来,随着“双创”的兴起,秦皇岛市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孵化平台,形成了数谷翔园和创业港湾两大主要孵化载体,成为创新创业的大本营、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为培育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秦皇岛市搭建了海洋生物及医药保健领域公共研发平台,在管理模式、产业服务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围绕提高海洋生物与医药保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鼓励创新创业环境。
  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为统筹协调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秦皇岛市专门建立了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工作示范领导小组、京津冀海洋资源协调小组、海洋经济发展专家库为核心的协同机制。同时,详细划分涉海经济战略空间布局,力行“多规合一”的极简审批制度。
  在财政支持方面,秦皇岛市加大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优先安排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重点项目单位承担涉海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公益性项目的建设。
  秦皇岛市还出台了《秦皇岛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通过搭建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与项目共建平台,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综合评价体系、培育使用体系,为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如今的秦皇岛一个蓄聚向海力量、千帆竞发的新景象正在形成。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702/74057.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