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用一只鲍鱼开篇了中国水产的“水大鱼大”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发布时间:2018-07-02 08:04:57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姜大为



  大连市水产研究所所长。从事渔业资源领域的管理与利用工作30多年,在渔业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并做出突出贡献。1994-1995年规模移植大连紫海胆获得了成功,为国内首创。主持完成的《黄条鰤捕捞技术及北方越冬养殖研究》,经专家鉴定属国内首创,达国际先进水平,且经济效益显著。出版的《中国北方海水鱼及海兽彩色图集》及《大连地区常见海洋经济鱼类挂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主持并带领博士和硕士生进行各级科研课题研究。实用新型专利2项。2003年,获全国优秀水产出版资料三等奖;1995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2000年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刚刚从大连水产学院(现大连海洋大学)毕业的姜大为发现,市场上以前要凭票供应的鱼虾,开始不需要那张“副食供应证”了。这意味着,大连市民吃鱼这件事,不需要再受次数和数量的限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化,背后是计划经济对水产业的控制在逐渐减弱。”如今已经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所长的姜大为,在回望几十年前的那段岁月时,仍有着极为清晰的记忆。

  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在水产这个领域,姜大为工作了32个年头。他亲身见证了大连水产从单一的浮筏养殖海带和近海渔业捕捞为主,到被改革开放激发了热情之后的大开发和大飞跃,甚至在很多领域引领了全国水产业的激荡前行。而这背后,也凝聚了大连水产科技领域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守着大海买海鲜也要凭证的时代

  说起“副食供应证”,很多老大连人可能至今家中仍珍藏着那个早已发黄的小册子。的确,计划经济时代,大连家庭里有几个至关重要的小册子,“商品供应证”、“副食供应证”、“粮食供应证”,在那个吃穿用商品基本要靠计划划拨的年代,这些小册子,都关系着每个老百姓家里能不能买到所需。别看大连是个海滨城市,盛产各种海珍品,但是在市场上买海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姜大为的记忆里,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里到合作社买鱼买虾,售货员还要在“副食供应证”划个记号,如果那个小册子上规定的次数用完了,就意味着,规定的时间内,就没有资格再买了。

  “现在的年轻人听说这样的事情会觉得不可思议,大连就是一座守着海的城市,为什么买海鲜还要凭证?”姜大为说,其实,这背后有很多鲜明的时代印记。“改革开放之前,大连水产基本上单一的浮筏养殖海带,还有近海渔业捕捞为主。”姜大为说,现在市场上各种养殖鱼类品种丰富,但是在当时,鱼类养殖基本上是一篇空白的。近海渔业捕捞数量有限,同时也有资源保护的需求,所以供给上看基本上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只能通过计划划拨调配的方式,来实现供应。

  而这种局面,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而快速得到改变。“改革开放就像是一针强心剂,众多水产从业者沉寂已久的热情被激发,从养殖品种尝试、养殖模式开发到渔船建设和渔业捕捞技术,以及水产品的国内国际贸易,大连水产业在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进入了全……查看原文: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362859.htm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362859.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