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贸区三岁了 新一轮改革又将正式开始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发布时间:2018-06-28 13:30:53 

天津港东疆片区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天津自贸区管委会/供图


 
记者|荆文娜 王敏
 
  天津自贸区三岁了!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标志着天津自贸区新一轮改革正式开始。天津自贸区从挂牌至今的三年期间,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力推动改革创新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总体达到预期目标。
 
  天津市副市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赵海山在近日召开的挂牌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90项改革任务、175项制度创新举措基本完成,累计新增市场主体4.5万户,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2倍,注册资本超过1.6万亿元。
 
  根据天津自贸区管委会的数据,2017年自贸区内三个片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亿元,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12.1%;外贸进出口总额2560亿元,增长32.8%,在全市1%的面积上,创造了全市12%的地区生产总值、10%的一般预算收入、1/4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和1/3的外贸进出口额。
 
  “放管服”让企业享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作为自贸区,自由贸易是最为直接的功能,且离不开制度的创新,因此,天津自贸区始终把“放管服”改革当作首要任务。
 
  据介绍,天津自贸区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行政审批机构,承接了235项市级审批和服务事项,推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启动了92项行政许可事项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企业设立“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一天办结。首创自贸区国地税“综合一窗”办税模式,一次性办理6大类192项涉税事项。
 
  另外,自贸区还形成更加开放透明的投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实行外商投资备案管理,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累计新增外资企业2119家,注册资本3985亿元,通过备案设立的超过99%。推进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办结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天。设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备案境外机构181家,投资额416亿美元,中方投资额210亿美元。
 
  不仅如此,天津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也不断提升。设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具备130多项服务功能,服务企业超过1万家,累计报关量800万票,申报效率提高25%。出台29项通关便利化措施,平均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2天缩短到2个小时,节约报关成本70%;货物流转时间缩短50%,降低物流成本30%。出台48项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2017年口岸审单放行比例达57%,平均通关放行时间缩短55.6%。
 
  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滨海新区区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茂荣表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切实为就业创业降门槛、为企业减负担、为市场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也为百姓办事增便利,促进政府行政化管理向专业化服务转变。
 
  对此,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短舱部件维修等业务的古德里奇航空结构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深有体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管委会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及科技创新,创造性地将物联网移动式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用于航空维修周转件的清关及追踪监控,使航空维修周转件的清关时间由原来的3个工作日减少到不到半小时。“众所周知,航空公司飞机停场一天就会造成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民币的损失,并且会给公共交通及旅客造成负面影响。快捷的服务也是航空维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该负责人感叹说,“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管委会及海关的这种科技创新,不仅帮助我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也给我们及航空公司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另外,在自贸区成立之初,古德里奇公司向自贸区海关提出是否可以享受自贸区出台的18条优惠政策之一,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在此之前,此政策只适用于物流企业。在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管委会和海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古德里奇公司成为中国各自贸区第一个享受此政策的航空维修企业。“这使我们的报关工作量大幅减少,大大降低了我们的通关时间及运营成本。从自贸区成立至今,这种制度创新及技术创新已为公司赢得了大量业务,大幅提高了公司在国际航空维修市场上的竞争力。”上述负责人表示,如向全国推广,将有助于我国航空维修业的快速发展。
 
  该负责人还表示,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及技术创新,使企业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和自贸区的便利。自进入自贸区以来,公司的收入及利润连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预计2018年销售及利润的增长势头会更加迅猛。
 
  产业集聚效应成效显著
 
  记者了解到,融资租赁是天津自贸区的主导产业,租赁政策创新、业务模式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推出保税租赁、出口租赁、联合租赁等40余种交易模式,经营范围覆盖飞机、船舶、海工平台、电力设备、轨道交通等领域。目前,各类租赁公司达到3256家,其中租赁公司总部超过1300家,累计租赁飞机1140架、船舶145艘、海上钻井平台13座,分别占全国的90%、80%和100%。
 
  东疆片区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航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空客A330完成及交付中心投入使用,庞巴迪公务机维修项目投产运营,海航GE发动机维修、天津航空维修中心、汉莎技术培训中心等龙头项目纷纷落户。
 
  为了全力支持租赁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在金融政策创新方面的大力支持。人行天津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创新开展了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业务,区内符合条件的82家融资租赁类公司收取外币租金23亿美元,办理售后回租项下外币支付货款2.1亿美元,既便利了企业经营,同时降低了汇兑损失。又如,全国率先开展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业务,天津东疆港成为全国首家获批开展此项业务的区域,截至目前,业务量已突破35亿美元。
 
  不仅如此,“我们大力实施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试点,这是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给予天津自贸试验区独享、唯一的创新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有效满足了市场融资需求,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融资便利化程度。”人行天津分行上述负责人说道,同时,天津租赁业在外债意愿结汇、联合租赁和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等方面,都先行试出效果,进一步增强了天津租赁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支持了天津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
 
  除了租赁产业,自贸区的新业态不断壮大,新兴产业也发展迅速,显示出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平行进口汽车全产业链日趋完善,2017年,累计进口平行车10.3万辆,进口额53亿美元,均超过全国的75%。保理业务快速发展。探索商业保理服务跨境电商新模式,推出全国首个影视保理产品,聚集了中国铝业、渤海保理等一批代表性企业。目前,商业保理试点企业513家,注册资本744亿元。
 
  另外,还设立10亿元的“双创”发展资金,累计聚集各类创投机构超过150家,腾讯开放平台、甲骨文-天津大学创始空间、阿里云等12个众创空间投入运营,聚集创业团队300多个、创业企业869家。“首字号”领军企业纷纷落户。
 
  自贸区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通国际通道
 
  天津肩负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杨茂荣介绍,通过3年改革探索,天津自贸区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推动建立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增来自京津冀的市场主体占比超过50%,中信集团、中铁建集团、中国泛海等央企设立了一批租赁、航运、物流等功能型总部。实施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北京、河北企业在天津口岸通关时间缩短3天。搭建统一的京津冀网上办税服务平台,实现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信息互通。
 
  杨茂荣表示,随着自贸区管委会与滨海新区政府的整合,下一步,依托两区合并优势,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为京津冀地区构建功能完善的跨境投融资平台。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租赁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支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租赁和保理项目开展跨境融资;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和投资者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提升自贸试验区对京津冀区域跨境投融资服务功能。
 
  二是为京津冀地区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服务平台。依托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平台优势,面向全球聚集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设立京津冀跨国并购基金,支持京津冀地区能源、钢铁、对外承包工程等企业通过自贸试验区平台“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等。
 
  三是为京津冀地区构建国际贸易和物流服务大通道。充分发挥天津港口作为北京和雄安新区出海口的门户作用,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高标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一步完善“无水港”功能,开展口岸通关流程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改革试点,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口岸通关环境,推动天津口岸成为服务京津冀地区货物、产品、人员、技术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guonei/2018-06-28/51255.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