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海洋科技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会后,参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高从堦就海洋科技创新、海水利用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总书记站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和中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高度,对我国科技工作者与科技事业寄予的殷切期望。”高从堦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我国海水利用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体会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对此,高从堦说:“三个‘第一’,为我们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高校教育科技工作者,高从堦认为,三个“第一”与教育工作关系极大。“因为发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科学研究需要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高从堦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做好科研和人才培养,为科技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通盘考虑 下好海洋科技创新这盘棋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信息、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
基础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如何加强我国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从堦认为,不仅要超前谋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先手棋”,而且还要立足当前,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海洋科学基础研究还要充分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各重点实验室的作用,组织好相关领域的科研团队,统筹、协调国内外各种涉海活动,强化国际合作能力,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海洋科技涉及面宽、领域广,要下好这盘棋,就要通盘考虑,一体化思考。高从堦认为,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在近海、大洋、南北两极以及海洋空间观测、海洋装备、海底矿产及能源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形成全方位的高效观测、勘探和开发能力,形成海洋经济和国家海上安全的科技工程创新支撑体系,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
提升海水利用总体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高从堦长期致力于我国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他领衔研制的荷电膜、反渗透复合膜、纳滤膜等等相关技术,不仅跻身国际前沿,而且产生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海水利用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也是水安全的需要,更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谈及我国海水利用科技创新现状,高从堦表示,我国自主海水淡化技术现已取得一定突破,但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核心技术仍难以突破,反渗透膜元件、高压泵、海水淡化药剂等关键设备、核心部件还主要依靠进口。已建成的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大多采用国外技术,缺乏自主大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引导。目前,急需在核心技术突破、关键部件制备和技术规模化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提升总体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高从堦表示,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以海水循环冷却技术为例,市场刚刚形成,规模很小,应用领域有限。海水水处理药剂产品种类还不丰富,产品系列化还有待加强,超大型海水冷却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还不能完全适用技术发展需要。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的标准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强制性标准和海水冷却化学品环境安全评价工作目前尚属空白。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方面,生产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品种单一,生产能耗与产品质量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高从堦提出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打造产业链”两方面建议。按照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国家、社会对海水利用发展的迫切需求为牵引,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突破海水利用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构建我国自主海水利用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坚持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打造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海水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满足沿海城市和海岛军民与工业用水需求的重要选择和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keji/tech/2018-06-15/50902.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