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绽芳华——年度海洋人物获奖感言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6-11 13:24:28 

胡震(左)和俞建成单位代表

叶建良(左)和李清平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预报保障团队领奖代表(左二、左三)和薛济萍(右二)

高正捍(左二)和“碧海行动”打捞团队领奖代表(右二)

李少霞(左一)和沈家门小学海洋教育科研团队领奖代表

 

■本报记者 孙安然 王自堃 郭松峤

 

  6月8日,一年一度的海洋人物颁奖仪式在浙江舟山普陀保利大剧院举行。2017年度海洋人物依次走上舞台,讲述他们的海洋故事,他们的初心和守望感染着现场观众。《中国海洋报》记者现场采访了获奖者,倾听和记录了他们的所思所想。
  8年的艰苦攻关,他带领团队实现了载人潜水器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胡 震
  抽象的数字往往让很多人头疼,而胡震却从年少时就感受到了数学之美。33年前,胡震的高考数学成绩是117分,差3分满分。从求学时代的高分数,到不断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深度,数字串起了胡震的海洋人生。
  “一项荣誉,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获奖后的胡震谋划着新的征程,“目前,全球对深渊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和其他国家正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研制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有利于我国抢占深渊科考先机,目前已完成了详细设计,准备开工建造。相信团队能够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万米深潜,以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
  9年前,他带着“海翼”首次走向大海。9年来,他见证“海翼”日渐丰满,翱翔在深海大洋——

“海翼”号深海滑翔机总设计师 俞建成
  “最大感受就是意外!”有着“中国深海滑翔机第一人”之称的俞建成,对于获奖似乎“缺乏自信”。他说:“每一位候选人在各自领域的贡献都很突出,自己只是做了份内的事。”
  “海翼”号系列水下滑翔机在2017年创造了多项国内、国际纪录。俞建成说:“未来,我国水下滑翔机的发展重点将转向综合性能提升,与海洋科学观测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应用效能,使之成为我国海洋科技领域核心装备,在全球海洋智能观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深海装备近年来成果涌现,在载人、无人深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性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俞建成表示,“我国深潜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不断突破。期待着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共同推动我国深潜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
  带领一支青年技术骨干团队,彻夜钻研技术难关。指挥一支试采队伍,成功点燃南海上耀眼的火炬——

可燃冰试采团队总领队 叶建良
  谈及获评2017年度海洋人物,叶建良说:“可燃冰试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只有用更好的工作成绩来回报这份荣誉。”
  2017年,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连续试气点火达60天,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进程。力争在2020年,进行第二轮试采,并争取达到更高的日产量,实现新的突破。”叶建良说。
  “天然气水合物实现产业化具有可观的前景,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事业的发展。”叶建良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因此,时间对叶建良来说,永远都不够用。颁奖刚一结束,他便匆匆赶往北京,参加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作的相关会议。

  ———————————————
  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浅水向深水迈进,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工程技术体系从蓝图变为现实。20年书写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她是来自中国海洋的深水科技之花——

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 李清平
  面对荣誉,李清平很低调。她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海洋科研工作者,“我能获此荣誉,是国家对海洋科技的重视”。
  在颁奖现场,李清平感动于其他海洋人物的事迹。“妈姐文化使者李少霞传播的是文化,连接的是精神;沈家门小学从娃娃抓起,提升海洋意识,功在后代;港珠澳大桥预报团队、‘碧海行动’打捞团队显示的是中国力量……每一位海洋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忘初心、努力拼博的团队,每个人都显示出榜样的力量!我们将以次活动为契机,更多地为宣传和保护海洋尽自己的一份力。”李清平说。
  李清平说,回到工作岗位上,我将继续秉承知海、用海、护海的理念,通过科学创新,实现深水工程技术和装备自主创新,锻造更多的海洋重器,为海洋梦、中国梦而奋斗!

  ———————————————
  5年间,每一节沉管的成功对接,离不开他们捕捉的最佳施工窗口;每一寸隧道的顺利延伸,离不开他们预报的“零误差”。精准,再精准,是他们始终不变的信念。他们是海上超级工程的贴心护卫——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预报保障团队
  59岁的王彰贵一头银发,温文尔雅。他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预报保障团队负责人。谈起获奖感受,他说:“这是我们接到的难度最高、规模最大、投入人力最多的工程项目。中心300多人,有100多人参与。获奖是对整个团队的肯定。能够服务于这样一个世纪工程,我们感到自豪。”
  一同参加领奖的保障团队成员汪雷是王彰贵的学生。在汪雷眼里,老师是团队的精神领袖。“连续施工30多个小时,大家都很疲惫,但一看到王老师仍然在船上全程指挥,我们年轻人深受感染。”汪雷说,这种精神的感召,比专业技术的传授更为重要。
  王彰贵很关心年轻一代的海洋意识提升:“我们应该善用海洋预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三维技术等,来展示海洋内部结构和海洋现象,生动地传授海洋知识,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亲近海洋。”

  ———————————————
  他是一位从田埂上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带领一个乡镇小厂成长为“行业巨人”。近200项行业标准的修订,800多项专利授权,见证了他创新创业,用深海光缆传输的“中国智造”——

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 薛济萍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薛济萍表示,荣获2017年度海洋人物,既是荣誉,更是鞭策。
  从1850年法国电报公司铺设了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算起,100多年间的海缆世界里,没有“中国制造”的字样。薛济萍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岛屿和陆地之间的联系,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权的维护与保卫,都离不开海缆。”
  薛济萍表示,此次获奖,将更加激励中天人将海缆铺向五大洋,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续写深海光缆的“中国故事”。

———————————————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离开海岛。他把34岁的生命定格在这里,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祖宗疆土当以死守,天降大任当以命拼”的誓言——

海军某工程部队青年军官 向 炜
  “向炜身患重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然而荣誉依然属于他……”主持人白岩松的话,让现场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向炜的战友来到现场,“我们为向炜而感动,为向炜而自豪。他激励着全体官兵牢记使命,向海图强,为建设强大海军,为建设海洋强国而牺牲、奉献,再立新功。”
  最后,战友代替向炜,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
  他是亚洲最大半潜船的船长,用“浪口绣花”的绝技,成就“中国服务的成功典范”——

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船长 高正捍
  一身白衣,精神抖擞,正在后台准备领奖的高正捍,刚刚结束了为期15个月的海上航行。在这位有着28年航海经验的船长身上,看不到“饱经沧桑”。
  “一直以来,船员的职业被贴上了‘不顾家’‘辛苦’等标签。”谈到此次获奖,高正捍非常感动,“年度海洋人物的评选,可以说涵盖了海洋领域的各行各业。这个荣誉,是对所有远洋从业者的认可、鼓励。”
  献身海洋事业,提升能力水平,是高正捍作为一名船长的“自我修养”。他期待着中国的海工装备企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船舶挺进深远海,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魅力。”

  ———————————————
  每次潜入未知的海底,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每打捞一艘沉船,就为航道安全增加一份保障。他们是海上航行清道夫——

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碧海行动”打捞团队
  “兄弟们现在还奋战在渤海湾上。”渤海湾“碧海行动”打捞团队项目经理毕云涛从领奖台走下来,心里最惦念的是打捞团队的伙伴们。
  面对全世界沉船打捞数量多、沉船时间长、技术复杂的“大会战”,烟台打捞局选拔技术精湛的打捞队队员,在极短的时间里组建起一支“碧海行动”打捞团队。毕云涛说,打捞队成立以来,队员们克服寒冷、黑暗、孤独等恶劣环境,已打捞沉船50余艘,取得了可喜成果和阶段性胜利。
  “每打捞一条沉船就是清除海底的一个定时炸弹,为航行增添一分安全。”毕云涛表示,荣誉是对打捞团队的认可,更是鞭策。“碧海行动”打捞队将继续清理渤海湾沉船,为建设祖国美丽富饶的蓝色海疆贡献力量,再绽芳华。

  ———————————————
  她,20多年来秉承“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致力于海洋文化传播。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华海洋文化传播到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

福建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秘书长 李少霞
  “是她(妈祖信俗)选择了我,我再把她(妈祖信俗)带给更多的人。”妈祖文化传播者李少霞获奖后动情地说。
  2017年,李少霞作为“重走海丝——湄洲妈祖下南洋”活动组织协调人,前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湄洲妈祖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她向记者透露,今年,湄洲妈祖将继续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她从舟山回到湄洲后,就要立即投入前期准备。
  李少霞说:“今天获得这份荣誉,属于全世界3亿多的妈祖文化信众。我将继续深入挖掘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内涵,丰富妈祖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构成,拓展海洋文化传播途径,使妈祖精神与海洋精神同放异彩。”

  ———————————————
  20年不变的信念,支撑着一个团队,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蔚蓝的种子,矢志不渝。他们是海洋筑梦者——

沈家门小学海洋教育科研团队
  接过奖杯的那一刻,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校长孙文波难掩激动,“这是对我们海洋教育科研团队所有人的鼓励。”
  “当地人一提到沈家门,就会联想到沈家门大排档,那里有地道的海洋味道。”孙文波说,“我们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让孩子们走近海洋、热爱海洋,让‘海洋文化’也成为他们一生中难忘的‘味道’。”
  在荣誉面前,团队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做大做强“海”字文章,不断拓展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团队课程开发和实教能力,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沈家门小学的经验属于大家,希望能够对其他学校有所启发,共同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让学生走近海洋、热爱海洋。”孙文波说。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王自堃摄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611/73751.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