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市经略海洋多路突破 誓抢发展高地

来源:胶东在线   发布时间:2018-06-08 15:53:15 

“蓝鲸1号”钻井平台助推我国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资料图)


 
  烟台横跨黄、渤两海,蓝色经济潜力巨大。烟台对照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四新、四化”的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烟台正加快建设具有烟台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加快抢占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
 
  近年来,烟台深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先后获批全国首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009亿元,占全市GDP的27%,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300亿元,占全市GDP的31%。

渤海轮渡


 
  谱新篇!建设全国一流海洋强市
 
  2017年,烟台海洋强市建设开启新篇章。围绕建设全国一流海洋强市目标,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海洋强市的意见》,编制出台《烟台海洋强市建设规划》,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成功举办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论坛。一系列工作、活动的开展,成为支撑烟台高标准规划、建设海洋强市的基石。
 
  围绕项目建设,烟台集中打造出了海洋强市新亮点。推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4个事项被列入山东省《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项目;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开局,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为重点,全面启动总投资9.8亿元的16个项目,新增专利53项;3家企业入围第三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入围数量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全市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已下水3座,在建11座。
 
  2017年,烟台全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海上粮仓”和海洋牧场建设,促进现代渔业新旧动能转换,全年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9%;大力实施“以港强市”发展战略,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01亿吨,同比增长13.14%;积极实施“旅游+”战略,加强与海洋渔业、农业、林业、水利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及旅游消费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5%。

长岛海上牧场


 
  抢高地!产业布局六路突破
 
  突破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建设开发区、高新区、莱山区、蓬莱市4个船舶与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园区,重点支持中集来福士、杰瑞、汇洋集团等骨干企业创新发展,在多功能海洋综合平台、养殖工船、海上风电装备、海洋探测观测检测设备等自主研发制造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海工装备与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国防建设等融合发展,打造中国海工装备名城。
 
  突破发展海洋港口。抓住我省整合优化港口资源、推进现代港口群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抓好西港区建设和老港区改造搬迁,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提高港口利用效率,加快建设一流港口。依托港口整合与建设发展,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着力培育发展客滚、集装箱、原油、铝矾土、金属矿石、煤炭、商品车、化肥、LNG“九大物流体系”,打造对接东北亚、辐射中西部、服务环渤海的物流中心。计划到202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50万标箱,进入世界十大港口行列,建成世界一流强港。
 
  突破发展海洋旅游业。积极包装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精品旅游线路,增强游客吸引力和旅游综合效益;海洋文化与旅游业。围绕建设“文旅名城”,重点推进长岛、蓬莱、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滨海一线旅游开发,打造烟台“黄金文化旅游带”,叫响“仙境海岸”品牌。力争到202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额突破1400亿元。
 
  突破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做大做强海洋牧场,推动渔业由浅海向深远海迈进。一方面,做大做强“种、养、港”。培育10处“育、繁、推”一体化渔业种业龙头企业,打造“蓝色种业硅谷”,规划建设高效能的渔业养殖园区,谋划建设4处渔港经济区,实现新六产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做精做优“深、远、冷”。积极推广泓祥“长鲸一号智能网箱”、明波水产“大围网陆海接力养殖”、蓝色海洋“贝藻参鱼立体生态养殖”、中集集团“深远海智能装备化渔场”等模式,培育10处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季家等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和烟台骅达等冷链物流基地,做强“烟台海参”等特色渔业品牌和“东方海洋”等水产加工品牌,加快渔业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
 
  突破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东诚药业、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企业和孵化器,打造开发区、高新区两大海洋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突破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抗菌肽筛选、海藻类海洋化学药物等技术研发,建设国内一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突破发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海水淡化项目,扩大海水利用规模,提升全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胶东海上调水”工程,支持长岛、龙口等县市区的边远海岛和缺水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海水淡化项目。到2022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30万吨/日,推动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等在临海高用水行业规模化应用,建设国家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城市。(作者: 孙宗顺)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guonei/2018-06-08/50668.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