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成立60周年!六十载传承不忘初心 新时代创新砥砺前行

来源:观沧海    发布时间:2018-05-21 13:27:08 

从1958年到2018年,整整一个甲子的时间。在这60年间,我们的祖国日渐昌盛;在这60年间,我国的海洋事业踏浪前行;在这60年间,一个单位从无到有地成长起来……在这个初夏的5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迎来了六十华诞!请跟随观观,一起见证这六十载难忘的岁月——


60年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弹指一挥间,对于我国海洋信息事业,则是一段玉汝于成、乘风破浪的峥嵘岁月……
自成立以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海洋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海洋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业务持续拓展,海洋情报分析与政策研究成效显著,海洋综合管理业务支撑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服务逐渐深入,国际合作与交流持续深化,逐步发展成为海洋领域的国家级综合业务中心。

60年来,几代海洋信息人以服务国家海洋事业为己任,风雨同舟、奋勇拼搏,铸就了“团结、奉献、传承、创新”的精神,谱写了海洋信息工作的光辉篇章,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征程中刻下了深深印迹。
机构沿革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源于1958年5月组建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作为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下设技术指导组、资料分析组与器材保证组,负责贯彻领导小组决议事项,组织协调与实施全国海洋普查计划。
1965年3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海洋情报资料中心。在调查办公室的情报、资料等部门的基础上组建的情报资料中心,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国海洋科技情报资料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及海洋情报资料的研究和服务。同年7月2日,经海军司令部批准,“海洋情报资料中心”更名为“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

1989年10月28日,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更名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1991年5月,国家海洋局批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本任务和机构编制,加挂“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和“海洋档案馆”的牌子。
第一章:
应运而生

年轻的新中国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海洋。为贯彻落实《1956年~1967年海洋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决定采取大协作的方式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简称全国海洋普查),并成立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常设机构为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这就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起源。她肩负着全国海洋普查组织实施与服务保障的双重使命,腾跃于祖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的前沿阵地,伴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风雨征程。

1958年9月起实施的全国海洋普查是新中国首次开展的综合性海洋调查,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洋物理、化学、气象、地质、生物等综合环境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取了详尽的海洋调查资料。

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的资料分析组负责全部普查资料的整编管理。其后,在调查办公室情报、资料等部门的基础上,组建了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1965年情报所成立后,继续承担了普查资料的汇总和整编任务。系统地整理了普查成果,整编出版了各类海洋普查资料汇编、图集和报告,包括《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图集》14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8部,填补了我国海洋调查资料的空白。编辑出版的《海洋普查通讯》《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海洋译丛》《海洋学文献索引》《海洋文集》《海洋学文摘》等6种情报文献刊物,也成为海洋科研工作者获取海洋前沿信息的主要来源。

QQ截图20180521132420.jpg

资料处理
海洋大普查,不仅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海洋调查研究成果,还造就了新中国第一代海洋科学调查和研究队伍;海洋大普查所展现的“拼搏、创新、进取、服务”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几代人为海洋事业奋力拼搏。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因全国海洋普查而生,因海洋资料管理而立。

QQ截图20180521132439.jpg

海洋情报所原办公楼(1966年~1987年)

QQ截图20180521132457.jpg

现办公楼(1989年至今)


链接·情报所选址经过
原海洋情报所党委书记骆传伟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因当时特殊原因,规定新建科研机构不能设在北京,因此情报所只能选址离北京最近的天津。

在选址问题上,时任海洋情报所所长曾荣同志亲自主持,认为情报资料机构是面向全国服务的,地点应选在交通方便的市区。

负责选址的同志寻访了天津不少地方,有一次偶然经过河东区十经路,在六纬路至八纬路之间见到有两个大院,交通方便。大院内建筑不多,且容易改造利用。

最终,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的帮助协调下,情报所确定了办公院区。1966年10月,情报所由塘沽区烟台道3号迁至河东区六纬路的现址办公。


第二章:
扬帆启航

海洋情报所建立后,先后在潮汐潮流预报、地震预报、渤海海冰调查、海洋资料整编、三大洋图集编制、科技情报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确立了情报所在这些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此期间,还引进全国海洋系统第一台计算机(108乙机),开启了海洋信息领域的国际交流……这些成果的取得,无不凝聚着老一代海洋人的智慧与汗水,情报所也因老一辈海洋人的辛勤浇灌而茁壮成长。

海洋情报所自1965年起负责潮汐潮流预报工作。不断创新预报方法,研究提出我国近海(特别是缺乏观测资料海区)大面积潮流预报新方法,预报精度高于同期国外水平。王骥等研制的“浅水潮汐预报的调和—非调和方法”对浅水港口的潮时、潮高预报合格率达90%以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72年1月,情报所牵头首次编制了《中国近海潮流永久预报图表集——黄海区潮流表》和其辅助用表,以及与其配套的《黄海区潮流图》。编制出版《中国潮汐表(民用)》,并不断扩大预报服务范围。

1967年起,海洋情报所开展海平面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为国家地震预报提供资料。1974年,郑文振等在全国地震形势会商时提出“渤海北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预报意见,6月国务院批转的地震形势报告中,将平均海平面上升十几厘米的异常变化列为渤海北部有可能发生5级~6级地震的四项依据之一。有关部门据此认真搜集分析临震、前震现象,成功预警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

海洋情报所履行资料管理职责,利用汇交和搜集的来自中央气象局、中科院、高校、交通、水产、石油、地质、水利及有关单位的水文气象资料、大面观测资料、连续观测站资料和断面调查资料,系统整编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标准断面(渤、黄、东海)观测资料汇编》《中国沿岸海洋水文气象资料》和《海洋调查资料》。

1969年,海洋情报所牵头组成“大洋资料整编组”,承担“718工程”配套项目,负责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水文资料的整编任务。搜集和利用近10万站次的大洋资料和近百册水文图集,提交了三大洋10个要素的整编资料,编制了三大洋水文图集。此项工作为我国第一次洲际运载火箭发射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持,得到了中央军委和国家海洋局的表彰。此后,还先后编制了《琉球群岛及我国台湾附近海区海洋水文图集》《日本海水文图集》和《渤海、黄海、东海海洋图集》。

开展海洋情报跟踪与分析研究,是情报所的主要职责之一。海洋情报所广泛搜集整理国内外海洋情报信息,开展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科学研究等分析研究,开展国外海洋管理基础数据的整编,编制国外海洋动态、发展状况等专题情报分析研究报告,为我国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调查、极地大洋考察等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链接·从“108乙”到“IBM4341”
1973年10月,海洋情报所购进国产最先进的DJS-6(108乙)型计算机及配套设备。情报所高级工程师桂叶欣回忆:“情报所的信息化意识是超前的,108乙机是我国海洋系统引进的首台电子计算机,在天津市也是第一台。”投入运行后,108乙机每年进行大量的分析计算,同时面向社会提供计算服务。海洋数据资料处理和潮汐潮流预报进入计算机业务化应用的新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985年海洋情报所经过调研论证,引进国际先进的“IBM4341”计算机系统并投入运行,计算能力大幅提升,极大地提高了海洋数据资料处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QQ截图20180521132523.jpg

108乙机

 

第三章:
乘势跃升

随着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满足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海洋信息中心在原有业务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情报的优势,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开启了海洋政策制度、规划区划、海洋经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权益维护等海洋管理支撑工作,海洋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资料国际合作交流取得实质进展。

从1984年开始,海洋信息中心开展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组织编写了“2000年中国海洋经济问题研究”“2000年中国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等专题报告,迈出了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步伐。同期,开展了海洋统计工作,设计了统计指标体系,出版了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年报,填补了我国海洋统计的空白,充实了国家社会经济统计的内容。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海洋局的组织协调下,逐步建立起由涉海部门和沿海省市共同组建的“全国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形成完善的全国海洋统计网络体系。1999年,海洋信息中心负责编制的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实施,海洋统计正式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实现海洋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在海洋综合管理业务支撑方面,海洋信息中心做了大量技术支持工作,组织统编了中国海岸带和海涂综合调查报告、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和全国海岛名录等国家海洋资源调查专项成果。牵头编制了《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这些都是我国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宏观调控的指导性文件。针对海域空间资源利用需求,组织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制度的研究。积极跟踪国外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实践,开展赤潮灾害、海洋保护区、海上石油平台等制度和标准体系的设计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海洋信息中心早在1990年就启动了海平面变化及其对策的研究工作,编制发布中国海平面公报。组织开展国际公约、国际海洋划界案例的研究,开展海洋划界技术方法和方案研究,承担中越北部湾海上划界的技术支撑工作。

20世纪90年代,海洋信息中心抓住机遇,以海洋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为重点,开展了国家海洋信息系统建设,历时10年完成。这是我国海洋领域建设的第一个综合性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覆盖了海洋信息各个专业领域,由海洋空间信息、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与灾害、海洋潮汐潮流、海洋制图、海洋法规与科技情报、海洋科技文献等业务子系统和中国海洋信息网组成。业务化运行后,实现了海洋信息共享,为海洋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国防建设以及海洋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信息服务。中国海洋信息网于1998年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是国内首个基于因特网建设的海洋信息专业服务网站。

收集全球锰结核资料,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大洋锰结核数据库,整编了《太平洋锰结核及沉积物分布图》。参加完成了大洋先驱投资者申请文件的编辑、翻译、绘图等任务,为我国开展锰结核调查和申请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提供了支撑服务。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洋信息中心不断加强海洋数据和信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入国际海洋数据和信息交换委员会的国际海洋资料合作计划;成为世界数据中心—D海洋学中心,承担全球范围的海洋资料交换、管理和服务职责;成立国际海洋学院中国业务中心;加入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情报系统。同时,与美国、日本等主要海洋国家开展了海洋资料合作。

第四章:
全面发展

2000年,为适应海洋信息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海洋信息中心启动了体制机制改革。本次改革以海洋管理技术支撑和公益服务为主线,实行“对口支持、捆绑服务”战略,建立职能到位、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业务体系和职责明确、高效精干、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通过全面系统深层次的改革,抓住了机遇,抢占了先机,激发了活力,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海洋信息中心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好海洋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日趋健全
海洋数据的管理和服务,是海洋信息中心的核心职责。经过多年积累,建立了国内外海洋数据资源汇集体系,数据总量超PB,年增量百TB。数据来源覆盖了我国海洋业务化观/监测、海洋专项调查、极地大洋科考等资料和国际交换资料,学科覆盖海洋气象、水文、化学、地质、地球物理、生物、遥感等海洋环境与基础地理全要素海洋数据。海洋数据处理突破多学科、多领域海洋大数据质量控制、检验评估和融合处理关键技术,研发了专业数据和海洋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基本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数据集。健全海洋数据资料共享服务机制,研发面向涉海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区域用户的海洋数据共享系统,全面开展海洋数据、信息产品服务。研发了多时空分辨率海洋环境背景场和专题信息产品,制作全球、管辖海域及重点海域1:1000万~1:1万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编绘出版了涵盖多学科要素的我国管辖海域及西北太平洋、印度洋等海洋图集20余册。

做好顶层设计,海洋信息化呈现新格局
海洋信息中心承担全国海洋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技术支撑,指导协调全国海洋信息化业务工作。整合业务专网,建成国家海洋信息通信“一张网”,连接441个有线节点,接入监测车、浮标、无人机等400多个无线节点,网络覆盖海洋系统各业务体系。开展海洋环境信息云计算与云服务体系框架研究,搭建海洋环境信息云计算与云服务“一朵云”,实现海洋计算存储资源高效整合和统一管理。依托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规范各类应用系统建设,整合建设统一的海洋综合监管平台,形成数据协同、业务协同、运管协同的服务体系,打造海洋综合管理决策“一片海”。牵头实施了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实现了“数字海洋”从科学概念到工程实体的转化。牵头开展了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智慧海洋”立项论证,以加强新型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的海洋信息化体系。

打造特色智库,海洋政策规划与情报分析研究迈上新台阶
海洋信息中心积极发挥科技情报分析研究传统优势,聚焦海洋政策、战略、规划等基础业务,系统研究国际海洋战略形势和重点领域发展态势,开展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等热点、重点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海洋咨政建言能力不断提升。编制了《国家海洋战略要点》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报告》等海洋战略研究报告;研究起草了《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和《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的规划。牵头《海洋基本法》起草及立法研究工作;开展《海域使用管理法》的研究起草,完成配套制度20余项;参加《海岛保护法》立法研究和配套制度制定;参与有关专项立法的研究支撑。

深化监测评估,海洋经济管理支撑体系持续完善
海洋信息中心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管理的权威业务中心,逐步建成海洋经济决策服务与管理支撑的体系。开展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业务,建立涉海企业数据直报制度,不断提高海洋经济运行数据监测、核算频率,拓展海洋经济数据源及监测内容,开展国家、沿海省年度海洋生产总值核算以及国家季度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编制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季报、月报,发布海洋经济领域指数,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宏观运行“晴雨表”。全面支撑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编制调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和调查技术规范。组织编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年度报告;逐步建立金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研究起草了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通过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支撑,逐渐丰富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箱,为海洋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服务。

发挥传统优势,海洋档案与文献服务成效明显
海洋档案馆归口管理全国海洋档案资源,在全国海洋档案工作中发挥牵头和业务支撑作用,2007年经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档案馆。馆藏档案现有全宗27个、6万余卷,资料3万余册,声像档案20TB,纸质照片近4万张,大幅图件1.5万余幅。形成由海洋专业技术类档案、管理类档案、基本建设档案、海洋人物档案和珍贵历史资料等构成的海洋档案资源体系,全部馆藏资源数字化并提供档案查询阅览服务。海洋信息中心逐步加大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建设开通了 “海洋图书馆”网站,不断提高海洋文献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管理支撑,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海洋信息中心围绕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的战略部署,提供全面的海洋综合管理技术支撑。积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技术支撑,建设海洋生态环境监管综合信息化平台,编制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提供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决策支撑服务。积极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域综合管理业务服务,承担或参与了围填海管控、海域有偿使用、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等中央深改制度的研究起草;建立海域管理业务综合数据体系,开展全国海域使用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编制年度海域使用公报;运行维护围填海计划管理台帐,业务化运行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同步中心。建立国家海岛基础数据库和海岛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国家海岛管理信息化业务体系;开展海岛监视监测和海岛统计调查,定期发布《海岛统计调查公报》。开展海洋权益问题研究,建立和完善海洋权益信息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海洋权益综合信息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强化海洋权益对外宣传,在国家海洋权益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设维护中、英、日等8个语种的“钓鱼岛网站”,以及中、英文版的“中国南海网”。

推进军民融合,海洋环境预报与信息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潮汐潮流预报是海洋信息中心的传统优势,业务化开展全球483个主要港口的潮汐预报和65个重要海上航线的潮流预报工作,编制发行的《潮汐表》是海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公共服务产品之一。业务化开展海平面变化研究、海平面上升影响评估和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编制《中国海平面公报(年度)》《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月报》。2010年10月,海洋信息中心成立了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围绕海洋环境保障需求,重点开展海洋环境保障的关键技术攻关、业务系统研发和产品应用服务,解决了水下海洋环境保障的技术难题。研发的海洋再分析产品、海洋实况分析产品、海洋数值预报产品、海洋环境分析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承担重大专项,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海洋信息中心坚持“以专项促业务”的原则,承担并组织实施一系列国家重大海洋专项。承担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公益专项、国家基金等多个项目,作为技术负责单位或主要参加单位,承担了海洋综合调查、海气相互作用、环境保障、防灾减灾、大陆架勘测、海洋划界等国家专项中的项目任务。积极参与 “蛟龙探海”“雪龙探极”、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测量、海底观测网、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等国家重大专项的设计与论证。
加强对外交流,海洋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一直以来,海洋信息中心致力于深化与国际组织在海洋资料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是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海洋数据和信息交换委员会框架下的国家海洋资料中心,是全球海洋和海洋气候资料中心中国中心,全面参与Argo、 东北亚海洋观测系统、西太海洋数据和信息网络、海洋数据门户、全球海洋制图、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情报系统等多边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目前共有19名专家在国际组织/计划任职。积极拓展双边务实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佛得角等国的相关机构在海洋资料、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经济、海平面与气候变化、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海洋教育培训,作为国际海洋学院中国西太区域中心,承担东南亚海洋教育与交流网络、中国—东盟海洋信息技术研修班等区域能力建设项目,建立覆盖西太地区的国际海洋培训业务体系,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培养海洋管理和信息技术人才。

60载栉风沐雨,60载春华秋实,时光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岁月记录了前进的历程。回首往昔,海洋信息人以服务海洋事业发展为目标,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取得累累硕果。展望未来,海洋信息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使命,传承创新、砥砺奋进,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海洋报  刘潇然)
(编辑:吴琼   审核:吴颖)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ExODIxNg==&mid=2652615246&idx=1&sn=4eb377ecf9b7ff162ab6a49b7f34bfb8&chksm=bd5574a98a22fdbfbc5fecacb6bd9d3774396eadd5b0105a579aacda4b33eb5b7f7288e33379&mpshare=1&scene=1&srcid=0518rnzp1pnkdMjOtitx0hop#rd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