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敌环伺的美国市场,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是怎样炼成的?
美国弗吉尼亚州南部蓝岭山(Blue Ridge Mountain)的山脚下,一片面积16英亩(97亩)的土地上,兴办着一家名为“Blue Ridge Aquaculture”的罗非鱼“养殖工厂”。如下图所示,这家工厂的车间面积共计10万平方尺(1.1万平方米),共42口养殖池,始建于1993年,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家工厂化养殖场自成立到现在一直在盈利!在进口罗非鱼片疯狂畅销的美国,在苛刻的环境保护条件约束下,这家公司坚持了25年“工厂化养殖”技术,击败中国竞争产品,实现长期盈利。这个成功的案例绝对在堪称“工厂化”水产养殖领域之经典。
相比年产量上万吨的三文鱼企业,Blue Ridge Aquaculture并不是一家大型的水产公司,其每年产出罗非鱼2,000吨,换而言之,每天的产量1-2万磅(1-2万斤)。经历了25年的沉淀和积累,Blue Ridge的产量基本稳定,当同行竞争对手相继被市场淘汰,Blue Ridge当之无愧成为了美国最大的罗非鱼养殖企业。
Blue Ridge Aquaculture创始人兼CEO Bill Martin
创业之初,Blue Ridge创始人兼CEO Bill Martin便大胆决定尝试“循环养殖系统(RAS)”技术。要知道,25年前这套先进的技术并不是平常养殖户可以轻易掌控的。首先,硬件设备的投资就占了大笔的开支;其次,管理员还必须熟悉系统运作流程,洞察养殖品种生理状况。RAS系统内的养殖密度很高,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大批鱼类缺氧而死。
“当时,没有多少投资者敢给工厂化养殖项目提供大额贷款。”Bill Martin说,“我和合伙人决定,只要任何有兴趣与我们合作的人,我们都愿意与他谈条件。我们不想成为一支独苗。”
“20多年前,罗非鱼才刚刚被美国市场接受,我们认为这条鱼以后一定会‘火’,几年后罗非鱼进口量越来越大,中国的产品价格低廉,成为我们产业强劲的对手。”即便是现在,罗非鱼也是美国消费排名第四的水产品,列在虾类、三文鱼和罐装金枪鱼之后。美国国家渔业局(NFI)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每位
……查看原文:http://www.bbwfish.com/article.asp?artid=197544http://www.bbwfish.com/article.asp?artid=197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