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归来细说科考亮点——访中国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4-24 13:30:53 

■ 本报记者 郭松峤


  4月21日,在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后,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本次南极考察任务整体完成情况如何?考察工作有哪些亮点?对此,《中国海洋报》记者专访了第34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


  记者:本次南极考察任务整体完成情况如何?呈现哪些亮点?

  杨惠根: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组织实施的一次重要科学考察,肩负着启动国家“十三五”计划重大科技工程“雪龙探极”的重大使命。其间,考察队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62项科学调查任务和22项考察保障任务,主要有四大亮点:

  一是成功完成工程建设前期准备,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在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选址奠基。在罗斯海地区建立常年考察站,对于我国开展西南极考察和罗斯海环境调查与保护意义重大。本次考察成功登陆原始荒凉的恩克斯堡岛,开展新站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将3台重型工程装备部署上岛,开展了站区勘察,完成了新站营地、道路、堆场和临时码头建设,并设置观测小屋开展企鹅调查和栖息地环境监测,进行了新站建设选址奠基。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设迈出里程碑的一步。

  二是成功实施我国首次南极海洋和陆地环境业务化考察,开辟罗斯海和阿蒙森海2个新的调查海域。本次考察围绕南极海洋和陆地环境实施了23项业务化调查任务,海洋环境调查开辟了2个新的调查海域,在南极普里兹湾、罗斯海、阿蒙森海及沿“雪龙”船航线,围绕国际关注的海洋微塑料、碳循环与海洋酸化、海洋生态系统等问题开展了业务化调查。首次在南极海域检测出微塑料,证实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塑料污染已深入南大洋;首次阿蒙森海环境调查,覆盖53万平方公里海域,精密勘察1800平方公里海底地形,在西经126°经线上建立了一条我国南极纬度跨度最大(1420公里)的全深度海洋调查断面,完整揭示了绕极深层水上涌和向陆架入侵过程,为西南极冰架加速融化提供了直接观测证据。首次罗斯海环境调查,覆盖10万平方公里海域,精密勘察6000平方公里海底地形。陆地环境调查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等地区完成了气象、海洋、空间物理观测以及冰川、冰架和地质调查等33项科考任务。 (下转3版)

  三是“雪鹰601”首次投入业务化应用,完成南极第三大冰架——埃默里冰架航空遥感调查。本次考察中,“雪鹰601”执行了航空调查、国际合作、后勤保障任务,飞行21架次赴伊丽莎白公主地进行冰盖/冰架调查,总测线航程超过4.5万公里,覆盖东南极冰架系统、冰下山脉、冰下湖泊以及深部峡谷系统等,获取了埃默里冰架高质量的航空冰雷达、航空重力和航空磁力数据。揭示了绕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冰下湖的特征,观测显示冰下湖区域具有明显的地热通量异常,这对研究冰盖变化及其对海平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在南极阿代尔角与新西兰合作,实施保护南极百年历史遗址修复工程,修复了人类在南极大陆建造的最早建筑,并与新西兰合作在阿代尔角建立了临时营地,积极履行了我国保护南极环境和文化遗址的大国责任。


  记者:中山站、长城站度夏考察任务完成情况如何?

  杨惠根:因罗斯海新站建设方案调整,中山站夏季考察时间由12天压缩到8天。2017年12月27日,“雪龙”船到达中山站外陆缘冰,冰厚2米,距离中山站38公里,海冰卸货与冰面输油均无法实施。考察队组织实施了我国南极考察史上最远距离的直升机卸货作业,直升机作业队、“雪龙”船、中山站及各专业队密切配合,经过7天奋战,卸运453吨物资和燃油,运回74吨科学样品和废弃物,完成了中山站补给任务。同时全面实施了中山站夏季科考和后勤保障工程,完成了气象、空间物理、海豹/鸟类观测等越冬科考项目以及站区基础地理信息测绘、海洋站选址、拉斯曼丘陵末次冰退模式研究、埃默里冰架物质平衡与地形勘探等15项科考任务,完成发电栋热水罐更换、连廊和蔬菜温室建设、综合楼餐厅设施家具改造等12项保障任务。

  长城站完成了海洋站调研、潮间带/海洋/湖泊调查、污染物及大气化学调查、海豹/鸟类调查、冰川监测等18项科考任务,以及烟感系统完善、机械设备大修等9项后勤保障任务。保障了“向阳红01”船在长城站周边的野外考察。本次考察,长城站度夏期间接待了哥伦比亚海军司令一行等重要来访,共接待了4424人次国内外游客,展示了我国南极考察良好形象。


  记者:此次考察队在安全保障和质量监督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杨惠根:考察队首次设立由考察队专职安全督导员和各站、队兼职安全督导员组成的安全督导组,建立和执行作业安全检查单制度,队领导、督导员随时对现场作业安全监督检查。在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基础上,拟订考察队突发事件应急方案,首次实施船舶火灾消防和弃船联动演习。

  考察队还任命了质量监督员,监督现场观测、监测和调查采样过程质量管理。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方式进行质量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并监督落实,保证数据和样品的科学质量。途中注重考察成果产出,抓紧调查数据和样品分析,组织编制了我国南极考察第一份业务化调查评估报告和《中国南极环境调查与研究(2018年)》。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424/72927.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