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17年威海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7年 威海一类水质海域面积超一万平方千米
4月19日,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董崇强介绍了《2017年威海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相关情况。这是威海市自2002年以来发布的第16份年度海洋环境公报。
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继续保持良好
据悉,2017年,威海市监测海域面积为11449平方公里,威海市近岸海域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0623.01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2.8%;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36.17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5.6%。
海洋沉积环境保持稳定,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重金属、砷、等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全市7个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海洋生物物种、自然景观以及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未受到明显人为活动影响。
陆源排污状况继续改善,但存在超标排污现象
在陆源排污方面,全年母猪河和乳山河入海污染物总量分别为4025和1016吨;入海口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约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5%。
全市有15个陆源入海排污(河)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占监测排污(河)口总数的88.2%,超标物主要为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Cr)、悬浮物、氨氮和总磷,重金属、氰化物等毒害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所有排污(河)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良好,能够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
近岸海域存在海洋垃圾,但密度较低
2017年威海在市区海域布设了17个海上、陆上海洋垃圾监测断面,基本掌握了市区海洋垃圾类型和密度分布情况。
威海市区海洋垃圾分布密度较低,海洋漂浮垃圾平均密度为1.95千克/平方公里,海滩垃圾平均密度为2606.8千克/平方公里,海底垃圾平均密度为4.16千克/平方公里。旅游休闲娱乐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存在海洋垃圾分布现象。
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较好,符合功能区要求
烟台市国际海水浴场及小石岛、半月湾、桑沟湾、乳山银滩等游泳人群密集海域综合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大部分开放时段水质极佳,天气状况良好,适宜开展游泳、观光等休闲活动。海洋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满足养殖区要求。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未竣工填海工程项目确权海域面积726.1906公顷,累计填海面积448.1937公顷,全年新增填海面积40.7886公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所有工程区内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质量均符合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但施工引起的悬浮物浓度升高,增加了邻近海域养殖环境风险。
2017年,威海海域全年未发现规模性赤潮和水色异常。但南部海域连续第10年发生浒苔绿潮,双岛湾沿岸地区存在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现象,总体入侵程度为轻度海水入侵和盐土化,海洋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guonei/2018-04-20/4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