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型渔业发展创新模式-海洋牧场建设研究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8-04-12 16:28:2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型渔业发展

创新模式-海洋牧场建设研究


首席专家:王诗成


课题组成员:郑永允、于晓清、宋爱环、王勇强、李天保、叶海斌、

刁菁、刘天红、蒋文婷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掀起一场利用海洋资源的蓝色风暴,沿海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海洋栽培渔业(海洋牧场建设)。进入新世纪,海洋牧场建设成为引领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建设海洋牧场,既是促进海洋生态建设、保障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速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山东传统渔业目前正面临巨大困境。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使俗有“黄金渔场”之称的山东半岛十余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使山东机动渔船丧失了黄海南部50%以上的传统渔场。从山东的海洋资源修复情况看,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设施落后,技术含量不高,机制不活,投入杯水车薪,离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建设相差甚远,综上所述,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呼唤海洋牧场建设。

山东是个海洋大省,也是个渔业强省,有广袤的海洋资源,尤其是建设海洋牧场条件得天独厚,大有作为。山东应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把其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尤其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重点专项,争取尽快列入国家战略,引领全国以海洋牧场建设为重要载体的蓝色产业革命。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问题,涉及融资和投入政策问题,涉及科技与管理等问题。

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我省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对我省海洋牧场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按照岸、滩、湾、岛、海五要素由北至南立体布局,提出重点建设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西部、莱州湾东部、半岛东北部、半岛东南部、海州湾北部、庙岛群岛等七大海洋牧场功能区,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半岛海洋牧场区域布局总体框架。初步归纳和总结了海洋牧场的建设重点技术与规范;对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对策提出建设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与管理、政策与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合理性建议,以期为我省海洋牧场建设做出己有贡献。


目录


一、海洋牧场概述1

(一)海洋牧场的由来1

(二)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及发展趋势1

二、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可行性研究3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3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有利条件3

(三)海洋牧场建设的制约因素4

三、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目标与布局6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构想6

(二)海洋牧场区域布局7

四、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技术与规范10

(一)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技术10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规范要求10

五、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对策与建议12

(一)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编制12

(二)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12

(三)海洋牧场建设的保护与管理12

(四)海洋牧场建设的政策与融资13

(五)海洋牧场体制机制创新14



一、海洋牧场概述


(一)海洋牧场的由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多因素影响,世界性的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日益严重。虽然快速的发展海水养殖业对海洋渔业进行了有效补充,但是非健康养殖生产方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病害增多、产品质量下降及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为保证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沿海国家纷纷寻找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健康渔业的生产方式。建设海洋牧场就是其中的成功形式之一。

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型渔业生产模式,与捕捞相比,海洋牧场注重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补充;与海水养殖相比,海洋牧场可实现物质和能量多营养级利用,有效降低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拓展增养殖生物的活动空间,提高养殖生物的品质;与单纯人工放流相比,海洋牧场注重对生境修复和资源管理,保证增殖目标生物的成活率与回捕率。海洋牧场能够在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的压力状态下,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生物资源绿色、集约和可持续开发。

海洋牧场颠覆了以往单纯的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克服了由于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由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可以说是海洋渔业领域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渔业”的一场产业革命。

目前,学者专家对“海洋牧场”的定义倾向于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


(二)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及发展趋势


日本于60年代提出“栽培渔业”,其目的是结合沿海养殖场建设和渔场环境整治,实现海洋牧场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单纯采捕自然资源的被动局面。日本政府把“栽培渔业”纳入国家投资项目,由国库、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为主资助建设,沿岸渔民组织仅参与投资建设普通型(小规模的)鱼礁。目前日本沿岸20%的海床已建成人工鱼礁区,成为世界上发展“栽培渔业”的成功范例。

美国的人工鱼礁建设是游钓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美国的人工鱼礁建设投资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资助,除渔业部门之外,有商业、旅游、交通、工业、船厂、银行等方面和各种社会团体,国库只对有关研究课题、试验性建设项目给予资助。到2000年,美国人工鱼礁数量达到2400处,带动的垂钓人数高达1亿人,直接经济效益500亿美元。

我国大陆沿海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最早开始于70年代末。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的人工鱼礁建设事业在各地重新兴起。自2000年开始山东省与辽宁省在潮间带和池塘建设“增殖型鱼礁”,进行海参或鲍鱼的增养殖生产。目前我国沿海省份都高度重视人工鱼礁区建设,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区比比可见,现今建成的最大的海洋牧场,是位于中国八大群岛之一的长山列岛的獐子岛海洋牧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


二、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

可行性研究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符合国家发展海洋经济试点要求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近海生态渔业区建设放在首位,提出以建设人工鱼礁区为依托,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建立具有自我繁衍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培植山东半岛“黄金渔场”。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2010年7月23日,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副省长贾万志分别在《关于建设“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的建议》文章中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论证,将海洋牧场建设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

2、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山东渔业资源和生态现状来看,继续沿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渔业发展将难以为继。建设海洋牧场,开展多品种增殖,恢复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实现海洋渔业由“猎捕型”向“农牧型”、由粗放型向高效型转变,是我省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产品作为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海洋牧场建设将为水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4、保障海洋生态安全的需要

水域作为地球生态三大支柱之一,以渔业资源为主体的水域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海洋牧场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修复或重建已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创造了条件。

5、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目前,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竭,捕捞能力过剩和渔民失海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工程,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不但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的挑战。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1、国家战略机遇

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蓝黄”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赋予新时期山东省渔业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使命,为全省渔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也为构建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2、自然条件优越

山东建设海洋牧场有其他省份不能比拟的自然优势。山东省海岸线长达3345千米。相对应的海洋面积16万km2,陆域面积15.7万km2,海、陆面积旗鼓相当。全省有海岛456个,岛屿成群分布且距岸线较近,便于开发利用。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5.6%,广袤的滩涂中有机质丰富。海湾面积8139平方千米,有丰富的饵料和肥沃的水质,形成许多天然的产卵索饵场。优越的海洋资源为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山东海域地处暖温带,日照充足,水质肥沃,适合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就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状况来说,有鱼类30余种,贝类30余种、虾蟹类20余种、藻类50余种,在资源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山东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滨州等沿海市县正充分利用海域的自然条件开始进行海洋牧场的建设与研究。

3、积累一定经验

山东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5年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通过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区建设、深水网箱建设等综合修复措施,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海洋牧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与管理基础。

4、科技力量雄厚

与其它各沿海省份相比,山东海洋科技优势十分明显。目前,全省有39所省级以上的海洋研究和教学机构,占全国的1/4。海洋界两院院士大部分也集中在山东,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渔业科技进步率平均在50%以上,为改造山东传统海洋产业,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海洋牧场建设的制约因素


1、海洋国土意识急需提高

由于受重陆轻海传统意识的影响,长期以来陆域搁置千亩粮田是大事,而数万平方公里海域“无鱼可捕”长期搁置提不上政府议程。目前我省海洋牧场建设上档次、上规模的主要瓶颈点在提高海洋国土意识的“认识”上,尤其是“决策层”的“认识”上。进一步强化全民海洋国土意识,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战略地位成为当务之急。

2、用海矛盾突出,用海环境亟待改善

目前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很不乐观。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升温,海湾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灾害呈上升趋势,破坏、污染海洋事件屡禁不止,乱挖、乱占、违规填海的活动时有发生,改善用海环境成为保障海洋牧场建设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之一。自2000年始,填海造地、围海养殖使我省海湾面积减少了2.20万公顷,自然海岸线长度缩短了186公里。海岸工程向沿海集聚和“围填海热”挤占了渔业发展空间,渔民失海严重。近海渔业资源急剧衰退,海洋捕捞能力大于资源再生能力,用海矛盾突出,偷海、违规捕捞破坏海洋资源的现象严重存在。

3、用海不规范,缺乏工艺标准

近几年来,在“富在海边”的舆论引导下,海上开发升温,开发层次良莠不齐,呈八仙过海之势,用海不规范,开发规模小、规格低和缺乏统一工程规范及工艺标准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海域开发的质量。海洋牧场建设需要科技支撑,山东的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但分散在各个部门,科技资源形不成合力,关键技术研究滞后,尤其是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已成为海洋开发上规模和提升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4、政策支持力度不强,投入杯水车薪

海洋牧场建设是对传统渔业生方式的重大变革,既涉及到科技和产业,又涉及到投入和管理等方方面面。我省渔业增殖开发起步比较早,由于机制不活,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每年投入到牧场建设的资金不足3个亿,这对于广袤的待开发的海域来说是杯水车薪。到2012年底我省建有人工鱼礁165处,用海面积1.5万公顷(合150平方千米),这与日本人工渔礁占近岸海床的20%相比差距甚大,相对于我省16万平方千米的近岸海域面积更是微乎其微。


三、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

目标与布局


(一)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构想


1、海洋牧场的指导思想

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半岛的岸、滩、湾、岛、海五要素,以环境改善修复技术、海岸工程技术、鱼类选种培育技术和渔业资源管理技术为支撑,以人工鱼礁(藻)投放、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手段为主要途径,以恢复近海渔业资源为核心,由岸向海进行立体布局,加强管理,注重环境保护,实施环境修复和多品种、大规模的渔业资源增殖工程。

2、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目标

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采取分步实施,逐步规范,从修复渔业生态环境入手,把建设人工鱼礁、海藻场、海草床、建立本地原种繁育场、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设立增殖保护区、制订海洋牧场保护区、设定禁渔期等措施、改造牧场的海洋生物结构、构建渔业资源和环境污染监测网作为主攻方向。争取用10-20年的时间,建立海洋牧场各类保护区100处,保护面积200万公顷以上,90%以上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和80%的典型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大型人工鱼礁群达到120个,建设面积达10万公顷以上,80%以上的近海海域全面实施人工放流增殖,增殖优质品种扩大到60个以上,科技含量达到70%以上,到2030年,半岛海洋牧场产业连同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以上。

3、海洋牧场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要充分考虑海洋资源要素的有序利用和海洋环境要素的有效承载,尊重海洋资源和环境的禀赋和属性,决不以牺牲海洋环境为代价。

因地制宜原则。建设山东半岛海洋牧场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要根据当地海域环境的海况、地质、水质等特点和优势,确定主要栖息对象的种类和数量、人工鱼礁和藻场等建设的单体大小和结构及投放规模,使山东海域构建布局合理的海洋牧场。

立体生态布局原则。紧紧围绕半岛的岸、滩、湾、岛、海五要素,由岸向海进行立体布局。充分利用海洋底层、中间层、顶层的不同的水体部分,使在单位水体的海域上发挥最大效益。

科技兴海和依法管海原则。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建设海洋牧场的基础。要提高海洋牧场的科技含量,确保海洋牧场建设成效。依法管海是维护海洋牧场管理秩序,保护牧场环境和资源,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以人为本原则。在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共同努力,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考虑符合广大渔民的长远利益,也要考虑渔民的现实承受能力。


(二)海洋牧场区域布局


海洋牧场建设的区域布局按照岸、滩、湾、岛、海五要素由北至南立体布局,重点建设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西部、莱州湾东部、半岛东北部、半岛东南部、海州湾北部、庙岛群岛等七大海洋牧场功能区,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半岛海洋牧场区域布局总体框架。

1、渤海湾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段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渤海湾南部岸段,包括滨州市无棣县和沾化县、东营市河口区及利津县刁口乡。海岸线总长482.11公里,滩涂面积13.4万公顷,10 m以内浅海域面积53万公顷。该区域以淤积的泥质粉砂为主,水域较浅,不宜开展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建设。海洋牧场建设以保护和增殖放流为主。重点开展浅海滩涂底栖贝类保护区建设和贝类底播增殖示范区建设,放流以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甲壳类动物为主。底播增殖以文蛤、青蛤和菲律宾蛤仔为主。

2、莱州湾中西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段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地处莱州湾中西部,包括东营市垦利县、东营区、广饶县、潍坊寿光市、昌邑市和寒亭区及烟台莱州市大部分海域。海岸线总长342.03公里,滩涂面积为10.53万公顷,10 m以内浅海域面积为48.62万公顷。该区域浅海底质以淤积的泥质粉砂为主,不宜开展深水网箱建设。海洋牧场建设应重点开展四角蛤、兰蛤、杂色蛤、青蛤浅海滩涂底栖贝类保护区建设和甲壳类、黄河特有品种增殖示范区建设,为保持其渔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深水区可进行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

3、莱州湾东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段位于莱州湾东部,西起莱州浅滩,东至烟台龙口市桑岛,包括烟台市莱州市部分海域、招远市和龙口市大部分海域。本区海岸线总长92.58公里,滩涂面积0.31万公顷,10 m以下浅海域面积9.38万公顷。该区域浅海底质以细粉砂为主,海岸以复式沙质海岸为主,其岩礁区海底植被较好。海洋牧场建设以人工增殖放流、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建设为主,重点开展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为主,适当放流褐牙鲆、半滑舌鳎、中国明对虾、皱纹盘鲍、刺参和马粪海胆等海洋经济生物。重点建设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保护区。人工鱼礁建设以资源保护、增殖和休闲游钓为一体的莱州湾东部人工鱼礁带。

4、半岛东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段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西起桑岛,东南至苏山岛,包括烟台龙口市部分海域、蓬莱市、烟台开发区、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和荣成市。本区海岸线总长884.04公里,滩涂面积1.7万公顷,10 m以内浅海域面积45.9万公顷。该区域浅海底质以岩礁性底质为主,应建设成为我省最重要的海洋牧场区。海洋牧场建设以保护区建设、增殖放流、底播增殖、人工鱼(藻)礁和深水网箱建设为主,重点建设紫海胆、皱纹盘鲍、魁蚶、刺参、海带、大叶藻等种质保护区。建设大型海底森林藻场、海珍品底播增殖重点发展区、大型人工鱼礁产业带、现代化深水网箱养殖区、休闲渔业区,将该区域建设成为国内闻名的海洋牧场化和生态型渔业产业化的标准示范区域。

5、半岛东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本区段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北起苏山岛,南至薛家岛,包括烟台海阳市、威海文登市、乳山市及青岛市大部分海域。海岸线总长1004.64公里,滩涂面积5.2万公顷,10 m以浅海域面积21.7万公顷。该区域水深,海底底质类型丰富,以软泥沙土底质为主,海洋牧场建设应以底栖贝类种质保护、放流增殖、人工鱼(藻)礁和深水网箱建设为主,重点建设千里岩岛、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和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即墨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开展甲壳类和岩礁性、底栖鱼类和中国对虾的大范围的增殖放流。着力打造海洋牧场水产良种研发基地,建设沿海底播增养殖海珍品产业带,大规模、高质量、多品种的增殖放流牧场区和人工鱼礁带建设。适度建设高规格的海洋牧场垂钓休闲度假基地。

6、海州湾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本区段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地处海州湾北部岸段,东北起胶州湾,西南至日照与江苏分界线,包括青岛市黄岛区、胶南市和日照市东港区、岚山区。海岸线总长315.6公里,滩涂面积约1.14万公顷,10 m以内海域面积9万公顷。该区域海底底质以沙泥沉积为主。海洋牧场建设以人工增殖、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建设为主。通过牧场建设,使底栖贝类、岩礁性鱼类、甲壳类得到有效保护和增殖,地方名贵品种金乌贼、大竹蛏和西施舌的生物资源量得到恢复性增加,将该区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和生态型海洋牧场产业基地。

7、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牧场功能区

位于渤黄海分界线的长岛县,海域面积高达8700多平方千米,岛岸线146千米,该海域以岩礁地质为主,海洋资源丰富,盛产皱纹鲍鱼、海参、紫海胆、栉孔扇贝、海带等名贵海产品。长岛海域建设海洋牧场得天独厚,应重点建设庙岛群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大型海岛藻类保护区(海底森林区)、现代大型深水网箱群、人工鱼礁群、大面积底播海珍品增殖带、海岛牧场休闲垂钓区、长岛海豹自然保护区、海岛牧场循环经济立体增养殖示范区。


四、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

重点技术与规范


(一)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技术


海洋牧场的建设涉及工程建造、生物育种与驯化、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多个过程,技术组成较丰富,关联度较强。海洋牧场重点技术包括:

1、生境的建造技术

根据海域的水流、地质环境因子以及生物构成等情况,重点研究生境的建造技术,通过设置人工鱼礁和人工藻礁,改善底质环境,净化水质,给对象生物及其他生物资源提供良好的生息场所,保护和增大生物资源量。

2、牧场环境监测技术

建立海洋牧场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类、光照度、PH值、潮流等环境要素的测试系统,对水质、底质进行监测;同时利用物理学和生物学方法,对局部环境进行测试。

3、生物行为控制技术

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对象生物行为驯化系统,以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声、光、电、磁等与鱼礁和饵料等物理、生物手法相结合驯化对象生物,使其从发生到捕获始终受到有效的行为控制。

4、生物资源的评估方法

建立海洋牧场资源监测评估理论及方法,利用探鱼仪探测、试捕、定点水中录像及潜水调查等方式,对海洋牧场中各种水产资源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在保证对象生物最佳生长的同时,及时调整各生物资源量的比例,以达到资源的均衡增长,保证海洋牧场的最大综合经济效益。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规范要求


海洋牧场建设根据满足海洋生物生长和生态管理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工鱼礁区

在海中设置构造物,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合理投放人工鱼礁的指标要求:①具有一定的强度。②人工鱼礁在海底设置后,受到波、流等外力作用,必须保持稳定,不滑动,不翻倒。③在波、流等作用下,不被冲掘和埋没。

2、近岸海草床区

海草场是生物圈中最具生产力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拥有极高的生态以及经济价值。海草床适应我省绝大部分海域条件,因此应重点考虑建设。海草床的繁殖主要依靠海草的种子或者构件(根状茎),主要的方法有自然恢复法、种子法、移植法。

3、海底海藻场区

在不适合海草生长的深一些的海底和人工鱼礁上,可以栽培海带、裙带菜、紫菜等海洋大型藻类,营造海底森林区。人工藻场场址的选择:应选择近海或半封闭的内湾,水深2~6 m、透明度较大、营养盐丰富的海区,在选址前应进行本底调查。

4、生物放流增殖区

在海湾中选择开阔一些的水域和海底,作为洄游范围半径小的鱼虾等游泳生物放养区和海参、贝类等海底生物的增殖区。针对某一个地区,选择放养品种考虑的因素有:品种从投放的地点洄游半径小;品种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要较快,在1-2年内就能长得足够大,可以捕捞,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

5、底栖生物生态开发区

目前我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水深0~20 m海域,此范围内海水增养殖空间基本饱和。-20米以上深海域基本未开发。有必要生态化开发浅海底层空间,带动种苗、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渔民对渔业的捕捞压力。在山东沿海海水深6 m~30 m海域底层空间进行环境调查,确定适宜开发种类,构建底层生物资源产业生态化和评估技术体系,建立科技兴海产业化示范区。

6、娱乐休闲区

建设海洋牧场休闲娱乐区不仅可以保护、修复渔场环境和渔业资源,还可以发展以渔场游钓为特色的“休闲渔业游”项目,将会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海洋牧场的非核心区,建设一些海洋娱乐休闲区,通过提供游钓渔业,海洋生物观赏、潜水、游泳与水上运动、沙滩与海岛旅游等休闲服务,提高海洋牧场的附加值,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

对策与建议


(一)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编制


1、高度重视海洋牧场规划编制

编制海洋牧场规划是山东省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海洋牧场规划的编制,要与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省建设规划、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规划编制要凸显海洋牧场建设在“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并在产业定位、优化布局、发展空间、扶持政策等诸多方面突出海洋牧场建设专项需要。

2、上下联动与多部门合作编制牧场规划

建议有关部门尤其是发展改革(蓝黄两办)、海洋渔业、科技、旅游等部门,共同开展山东半岛海洋牧场规划的编制工作。沿海地市在上级有关部门具体指导下,认真搞好本辖区内的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计划。 


(二)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陆海统筹,严格管控海洋环境污染。严禁污染物和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向河海排放。科学制定近岸海域的环境容量,着力削减陆源污染物排放量,实施严格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

改善工业布局,优化排污口分布。根据不同类型的海域环境状况及环境容量,合理利用海洋环境自净能力,对于水体交换能力较差的湾口地区,要改善工业布局,优化排污口分布,严格控制超量超标排放。 

重点防控,注重修复与治理相结合。强化港口、码头和船舶各类入海污染物的控制。加强海洋倾废区、采油平台的检测和管理,防止倾废、溢油对海域造成污染。保护牧场沿岸湿地,促进湾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重要鱼类产卵场、洄游通道以及保护区等开展公益型人工鱼礁建设。

建立牧场生态安全联动预警机制。建立涉海部门和行业联动机制,实施海陆统筹、协调推进的海洋生态安全协管和风暴潮、赤潮、海冰、浒苔、水母以及溢油等灾害的监测预警机制。


(三)海洋牧场建设的保护与管理


1、规范前期申报审批

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人工鱼礁建设的行业管理,建设前除了要认真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外,还要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只有通过论证的项目才予以批准建设。加强项目管理,从项目审批立项到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监管,确保依法用海,科学用海。

2、加强渔业资源保护

(1)建立渔业保护区

选划建立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特别保护区”。对投放的人工鱼礁进行精确定位,确定人工鱼礁区的保护线,将礁区保护线周围10公里以内水域划定为特别保护区。对划定的特别保护区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2)严格休渔管理

按照渔业法确立的禁渔区制度,在海洋牧场产卵场、种质资源场常年设立禁渔区,或在伏季休渔制度基础上,在产卵场、索饵育肥场、洄游通道等海区的关键功能期,划定不同时段的禁渔时间,禁止捕捞活动。

(3)增殖放流管理

在海洋牧场增殖区进行增殖放流水生生物时,要严格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要求,做好增殖放流规范管理工作。

3、加强执法管理

海洋牧场的管理包括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海洋牧场区的渔政执法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讲海洋牧场建设工作是三分放、七分管理,海洋牧场管理不好就面临失败境况。

(1)提高认识与加强群众宣传

深入宣传普及海洋牧场知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或采取发布通告、设立标志牌等方式,对海洋牧场基本政策和范围、总体规划、建设项目申报实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资金筹措使用等管理制度内容进行公示,真正使当地居民知情并参与建设和监督。

(2)强化渔业管理

加强渔船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减船转产力度,有效降低捕捞强度。根据国家“十二五”海洋捕捞渔船渔控制度实施意见,继续并加大力度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指标控制计划,有计划地减少捕捞渔船数量,压减捕捞渔船功率。


(四)海洋牧场建设的政策与融资


1、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将海洋牧场建设的发展资金列入国家、省、市、县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拟设立海洋牧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3亿元以上,连续10年。其中,2亿元争取由国家财政安排(海域使用金),2亿元由省财政安排(含生态补偿费),市、县安排4亿元(含生态补偿费),另外5亿元按市场运作,调动民间资本投入。国家和省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牧场保护区的建设、牧场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攻关以及人工放流增殖等,对于深水网箱区等渔业开发型和休闲渔业型海洋牧场的建设给与专项补助。市、县政府投入引导资金,吸引企业、合作社、个人参与投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休闲渔业型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省财政可以以各种贴息贷款和专项资金给予重点资助。对投入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企业进行减税等优惠政策,例如一段时期免征或返还海域使用金,免征渔获销售环节的营业税等。

2、拓展投融资渠道

省设立海洋牧场建设专项资金,从海洋工程包括围海造地的海域使用费、环保部门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海洋部门征收的生态补偿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纳入海洋牧场专项资金管理,专款用于海洋牧场建设。

设立海洋牧场风险投资基金。海洋牧场建设前期投入较大并具有一定风险性,政府应加大投资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保证海洋牧场建设的信贷支持,保障海洋牧场建设可持续和谐发展。

要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建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基金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向海洋牧场建设倾斜。

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牧场建设领域。积极争取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投资,来支持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行企业债券、推行资产证券化和探索发行海洋牧场福利彩票销售等形式进行融资。

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组建政府投资担保公司或会员制担保公司,吸引保险资金参与,为海洋牧场所需贷款提供担保。

3、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资本进入海洋牧场资本市场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投资建设海洋牧场,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资本进入海洋牧场建设基金。投资者享有海洋牧场的经营管理权,经营所得归投资者所有,国家在海域使用权方面给予法律保障,使投资者的利益在法律上得到保护。

实行宽松的海洋牧场用海政策,鼓励公民个人、企业、社会力量拓展新的海上生产空间,特别是开发深海、海底渔业,加大在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简化海洋牧场用海审批手续;对海洋牧场建设海域使用金政策予以调整,降低收费标准。延长海洋牧场海域使用期,增至为25~30年。


(五)海洋牧场体制机制创新


1、成立半岛海洋牧场管理局

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行业与部门,设计好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尤为重要。建议成立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管理局,直属省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履行半岛海洋牧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沿海7市和重点县(市、区)设立海洋牧场建设管理分局(站)。

2、成立半岛海洋牧场研发中心

海洋牧场建设科技含量高,科技研发任务重,为适应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拟成立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研发中心。其主要职责是:一是对海洋生物技术、深海养殖技术、海洋立体利用技术、渔业增殖品种选优改良技术、人工渔礁建造技术、人工放流及增殖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及运用;二是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力争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三是引进借鉴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不断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的层次和技术水平。

3、建立政-科-企管理模式

海洋牧场建设,可借鉴国外“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紧密联系的管理模式。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牧场建设规划与布局、政策支持、牧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投融资、依法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为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科研机构根据现有科研教学资源,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对海洋牧场的核心和关键技术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培养和输送人才,为牧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立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协会。海洋牧场建设上规模和层次,不但需要企业的积极参入,而且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支持。发挥海洋牧场协会的纽带作用,让更多的财团、大型企业和渔民的参入牧场开发与建设。



完成单位: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完成日期:2012年7月

原文刊发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理论研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