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泪”背后的隐忧——专家详解夜光藻赤潮的形成与防控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3-28 16:06:24 

不久前,深圳西冲海域浮现出一片蓝色的星光,随着浪花的拍动,忽明忽暗,如梦如幻。据了解,这些被称为“蓝眼泪”发光体是夜光藻赤潮,白天呈橘红色,晚上闪现荧光,或块状,或带状。这一奇景引起当地市民的围观。
  景色虽美,但也引起了人们的猜疑和忧虑。海藻怎么会发光?有没有什么危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访问了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的有关专家。
■本报记者刘潇然

幽幽蓝光并无毒性
  “夜光藻非常可爱,它本身是圆球形的,生有一条长长的触手,能将小型浮游植物或有机颗粒送入细胞口内,在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南海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杨超宇说:“当夜光藻进食时,细胞受到刺激就会发出淡淡荧光,聚集的多了就形成我们看到的这片荧光海。”
  记者了解到,夜光藻个头极其微小,其细胞直径为150至2000微米,再加上细胞壁透明,人们用肉眼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这种藻类生物以较高的密度出现在湖泊和海洋时,水面就会呈现一片荧光。当它们受到惊扰时,也会发出很亮的光,但不分泌毒素,因此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
  杨超宇介绍说,夜光藻是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发生赤潮的主要生物之一。在中国整个近海可以大量采到,而在河口附近数量更多。这种藻曾在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夜光藻也是深圳海域常见藻类,无毒。相对来说在每年的1、2月发生频率最高,但并没有固定的暴发时间。赤潮爆发机制非常复杂,一般认为是水体流动性差、富营养化、日照量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聚集暴发危害生态
  “夜光藻虽然本身不含毒素,但仍然会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危害”杨超宇说。
  当夜光藻形成赤潮时,大量的夜光藻会粘附于鱼鳃上,阻碍了鱼类呼吸并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同时,夜光藻死亡后在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尸碱和硫化氢,会使海水变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此外,它还能渗透出高浓度的氨和磷。因此需警惕在网箱养殖区发生夜光藻赤潮。
  根据研究,赤潮生物种类包括夜光藻、红色赤潮藻、多纹膝沟藻、赤潮异弯藻和条纹环沟藻等。据南海区赤潮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沿岸赤潮呈频发态势,给当地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2014年两次较大面积的赤潮均发生在广东湛江港附近海域,赤潮种类为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赤潮直接威胁着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的海洋灾害之一。

立体监测防患未然
  “暴发赤潮的海水中的叶绿素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异常,这是侦探赤潮的重要线索。”杨超宇说。现在,赤潮还能被“天眼”遥感卫星所探测。卫星探测的信号携带了水体里叶绿素含量的信息,通过遥感数据,结合现场叶绿素浓度数据,可以建立遥感海区经验算法,从而对赤潮进行有效的遥感监测。
  为监测到更多类型的赤潮信息,南海预报中心经过多年研究,在以前的算法上进行了改进,从机理上剔除了华南沿海黄色溶解有机物和悬浮泥沙对信号的干扰,建立了三维辐射传输—浮游植物荧光特性反演算法。杨超宇说:“这个算法是南海预报中心在长期对华南沿海进行遥感监测的过程中,根据华南沿海水体特性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监测到夜光藻造成的赤潮情况。”
  据悉,从2000年开始,国家海洋局正式将中国的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纳入全球赤潮监测计划,国内科研人员还开发了一些基于遥感数据的赤潮信息提取技术,主要包括水温法、水色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多波段差值比值法等。
  杨超宇说:“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卫星遥感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随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轨遥感卫星在数量、载荷种类、分辨率等方面将得到大幅提升,应用领域、应用规模将显著增加。”......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328/72433.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