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联动构建治污新格局——看天津如何化解近岸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难题

来源: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28 10:02:49 

■本报记者赵婧


  天津沿海属渤海湾这一半封闭的陆架边缘海,自净能力相对较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2012年,国家海洋局将天津列为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试点地区。经过多年技术研究、系统调研、监测分析,天津初步提出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框架,厘清了入海污染源清单,探索出了“以质定量”确定消减目标的模式,并试图构建陆海联动的治污格局。

重在厘清总量控制思路
  2013年,天津市海洋局委托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开展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示范与管理机制研究。
  参与课题研究的监测中心战略信息室主任马明辉说,在采用总量控制之前,我国对入海污染物进行浓度控制,即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浓度应小于某一个浓度标准值。但浓度控制在现实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排污口多是连续排放、多种类污染源排放,虽然浓度能满足要求,但总量加起来却超出了一个区域的负荷。为此,海洋管理者提出了总量控制的思路。
  总量控制涉及诸多问题,需要逐一解决。从横向来看,总量控制涉及的空间区域广。河北、北京位于天津上游,两地及天津对近岸污染分别是多少?未来对改善环境将起到什么作用?天津市内各区域对近岸污染分别是多少?海上跨界涉及山东、河北,到底是谁、往哪儿输送污染物?
  天津市入海河流、排污口多,污染物来源涉及产业门类多,还牵涉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要控制污染物总量,要首先确定污染物的空间、产业来源,以及种类、数量,厘清陆源入海污染源清单。
  从纵向来看,渤海湾近岸海域污染具有历史性,如何在厘清污染源现状的同时,考虑历史因素确定合理的减排目标?作为推进近岸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海洋部门,又如何通过湿地、人工鱼礁建设等手段,承担总量消减任务?如何监测、考核消减成效?
  研究人员将这些问题分成十几个专项,历时3年逐项突破,最后形成了《天津市陆源污染总量控制宏观框架》《天津市入海污染负荷总量调查评估报告》《天津市海域跨界污染评估报告》《天津市入海排污口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建议》《天津市入海排污口综合整治方案研究报告》《天津市海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研究报告》等14项研究成果,为天津市建立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和制订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难在确定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最困难的是厘清入海污染源清单。”马明辉说,在陆海统筹未实施前,政府部门对于环境问题是各管各的。海洋部门研究入海陆源污染物时,也仅限于哪个河口、哪个排污口排入多少。
  由于没有弄清污染的具体来源,也就无法要求陆地上的管理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承担消减任务。“明确了入海污染源清单,消减实施起来就会明确重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时也会有相应建议。”马明辉说。
  如何厘清入海污染物清单?由于此前的环境管理体制原因,没有历史数据可以遵循。团队成员运用大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通过模型模拟计算,再进行现场调查验证。随后,海洋部门再将信息与水利、环保等部门掌握的数据进行对比。马明辉介绍,通过对比发现,研究数据和相关部门的数据能很好地衔接上,没有很大的、不合理的差异。
  厘清入海污染物清单之后,就要根据环境可以承载的容量来确定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底线,并以此为目标,分化至各个区域的消减目标中。
  这看似顺畅的逻辑,在实际执行中却屡屡碰壁。“不同的科学家得出的环境容量差异较大,以谁的结论为准争议较大。”马明辉说。同时,天津各个区域发展需求不一样,要确定每个区域的排放总量并非易事。

“以质定量”+各方联动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十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严格的水环境治理。为了细化落实“水十条”,2016年天津市水污染防治全面启动。天津市海洋局敏锐觉察到,这是实施近岸海域总量控制的机遇。研究人员也认为,以水质目标为依据来计算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标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于是,天津确定了“以质定量”模式,将总量控制目标与近岸海域水质考核目标衔接,确定了天津市海水环境管理与改善目标,明确了各区域陆源入海总磷总氮允许排放量、削减量及各污染源削减方案。
  各区域、各污染源的消减方案出台后,是否能真正落地?马明辉说:“监测技术目前没有太多障碍,主要的制约在于管理机制。减排需要各区域联动,各行业积极配合,需要诸如‘湾长制’这样有效的协调机制。”
  2017年“河长制”在天津全面推行。天津市海洋局环境处处长张士琦说:“因为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物80%以上来自入海河流,所以‘河长制’的实施效果将极大地影响天津近岸海域的水质情况。”
  于是,天津市海洋局主动将近岸海域水质改善目标与“河长制”目标对接。“下一步,我们希望天津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现有的‘河长制’、‘湾长制’有机统筹,联合发力。”张士琦说,陆上消减的同时,近岸还可以通过整治修复等措施实现部分生态环境改善。将污染物总量控制、蓝色海湾工程装在“湾长制”一个“篮子”里,实现陆海联动的治污格局。......查看原文: 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327/72417.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