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第五站选址罗斯海 需先完成环评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8-03-22 14:34:21 

从直升机上俯瞰恩克斯堡岛上的中国罗斯海新站临时建筑(2月7日摄 新华社)


  日前,我国位于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正式选址奠基。新站选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是南极三大湾系之一,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目前已有美国、新西兰、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全球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也设于这里。

  鲜为人知的是,根据《南极条约》,在南极建立科考站,必须得到“许可证”,其中要素之一就是综合环境评估,只有完成环评,才有可能通过所有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审查。而中国第五站的评估报告,已经发布公示稿,正在紧锣密鼓地完善。由同济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陆志波领衔的课题组参与其中。2018年5月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第4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同济大学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同编写的环评报告将正式发布。

  为南极建站做环境评估,需要做些什么?在中国历年来的极地科考建设中,有些怎样的故事?

  七道“填空题”构成评估报告

  南极洲目前仍是一片主权未定的大陆,世界各国在南极建立了多个科考站,包括常年站和夏季站,可容纳数千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人类活动对南极的自然生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有,又如何把人类的行为限定在可控范围内?陆志波说,用翔实的科学数据、长期的环境研究视野来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为在南极建科考站提供依据,使之符合《南极条约》的法律要求;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在尽可能降低对南极影响的前提下,与全球科学家携手合作,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继1959年签署的《南极条约》对人类在南极的行为做出限制性规定后,1998年,《南极协定书》 又对南极自然生态保护提出了更具体、明确的要求,严禁侵犯南极自然环境。这一规定对极地科学研究而言,是一道分水岭:分别建于1985年的长城站和建于1989年的中山站并不需要开展环评,而当中国筹备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时,环境评估就成为一道必须逾越的槛。同济环境研究团队服务国家战略,从“零基础”出发,开始参与南极环境保护与数据监测,以及评估工作。

中山站上空的极光。 (资料)


  “其实极地建站的评估报告并不如你想象那么神秘。”陆志波说,根据《南极条约》,评估报告有相关格式内容要求。随着他的介绍,七道“填空题”完成拼图。首先要表明目的,建站的方案描述、法律原则是什么,可持续发展有何依据。其次是行为描述,这其中涵盖站点范围,不仅如此,相关耗材如何运输,水、能源等将如何消耗,甚至码头怎么建也包含在内。第三是替代方案,即建站的备选方案。第四是对当前选址的现状描述,冰、雪、海冰、气候、植被、动物等数据一一记录。第五是对建设活动及后期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性评估。第六部分分析如何减少影响。第七部分则要写明环境长期监测方案。最后他还给出一个环评报告初稿的全球公示链接(http://www.chinare.gov.cn/en/CEE2018),每个人都可以去浏览。

  据了解,目前我国正在听取各方面,包括南极条约协商国的想法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报告。在陆志波的办公桌上,有着厚厚一叠相关反馈资料。他所在的课题组,日程表排得很满。

  一个个数字串起我国南极故事

  记者曾问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员颜其德,要当一名极地科考队员得具备什么条件,答案出乎意料:“保持体重三位数。”颜其德不假思索地说,“南极风大着呢,风速最大每秒100米,有一次我差点被刮到海里去。南极不相信眼泪,只相信体重。南极是暴风的故乡、世界的寒极,坚强的体魄是一个科考队员最重要的条件。”

  我国南极考察,以探索未知、增进认知与和平利用为目的,坚持把考察作为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基础,围绕国际南极前沿科学和环境问题开展考察。不少数字鲜为人知——

  1979年12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参加澳大利亚国家南极考察队。1984年11月,中国派出首次南极考察队。

  据国家海洋局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的南极事业》,我国已初步形成国家南极观测网,建立多方组成的南极基础科学考察和研究体系;先后组织开展33次南极考察活动,开展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天文学等多学科考察;先后完成10次内陆冰盖综合考察、两次东南及内陆冰盖大范围航空地球物理调查、7次环南大洋综合海洋调查;在南极共回收陨石12017块,拥有量居世界第三,为中国月球和火星等深空探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飞越昆仑站。(资料)


  与逐步增长的科研需求相伴的,是南极考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85年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立首个常年考察站——长城站;1986年,“极地号”抗冰船首航南极;1989年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建立第二个常年考察站——中山站;1994年,“雪龙号”考察船投入使用;1996年,组建内陆考察车队;2007年,在上海建成极地考察国内基地;2009年,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上建立首个内陆考察站——昆仑站;2014年,建立具有中继站功能的泰山站(营地);2015年,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正式投入南极考察运行……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初步建成。......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keji/kekao/2018-03-21/48375.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