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东海“流感”的“疾控中心”——探访赤潮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技术”团队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3-12 15:59:21 

■本报记者 高悦


  近日,国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年会在上海召开。年会提出,2018年,实验室将聚焦有毒赤潮、绿潮、褐潮监测研究。

  历史上,东海海域就是赤潮、绿潮的高发区。这里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交界,在长江巨量径流和泥沙入海、复杂流系结构和特殊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极易发生赤潮、绿潮的环境条件。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加速了长江口水体的富营养化,更为赤潮、绿潮生物提供了大量繁殖的条件。海洋灾害的频发,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也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成为海洋的“流感”。

  如何对赤潮进行检测分析?对绿潮灾害源头研究进展如何?近日,记者来到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走进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一探究竟。


追捕大海里的“破坏分子”

  海洋有着复杂生态系统,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相对稳定、动态平衡。如果赤潮等生物出现毫无节制地肆意繁殖,则成为海洋生态的“破坏分子”。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毒素,导致鱼类贝类大量死亡,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鸟类及人类。

  赤潮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主要开展赤潮立体监测技术和预警报技术的研究。

  每年的5月~10月是赤潮高发期。这期间,监测员经常要乘船出海,对海洋环境进行“体检”。

  “体检”项目包括水体的温度、盐度、pH值、浊度、溶解氧等,监测指标多达几十项。

  该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材材介绍:“赤潮灾害有酝酿、暴发和消亡的过程,从水样的溶解氧、pH值、叶绿素等指标中,都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采集来的样品会立即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试验台上摆放着整齐的样品,每个样品贴着一张条形码。“条形码记录了样品采集的时间、站位等信息,就连下一步检测人员需要分析的项目也一目了然。”刘材材向记者演示了如何通过扫描条形码对样品进行“追根溯源”。一张条形码,既是样品的“身份证”,也是检测人员的“任务卡”。

  为了监测和预警赤潮,国家“863计划”启动了“重大海洋赤潮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项目。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对赤潮遥感技术、现场快速监测与检测技术、监测与预警系统集成与示范、应急及损害评估等课题持续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他们还在长江口建立了一个250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构建了“星、海、地”三位一体的立体监测系统,实现了高浑浊水体海域的遥感自动监测、船舶自动监测。监测成果纳入了赤潮业务运行体系。


追溯南黄海绿潮的源头

  除了赤潮,南黄海海域绿潮的暴发频次也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自2007年以来,主要由浒苔引起的绿潮连续11年在黄海大规模暴发,已经成为该海域主要海洋灾害之一。

  每逢春夏,动辄数平方公里的浒苔,或漂浮在海面,或冲到岸边……当地政府只能组织力量打捞,以防对海洋环境、水产养殖造成更大破坏。而这样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针对大规模绿潮灾害,“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团队启动了“黄海绿潮暴发态势与防控策略”项目,针对绿潮成因、防控、处置等开展了研究。

  研究结果基本排除了之前人们猜测的“入海河流、陆上养殖池塘是绿潮的源头”的可能性。

  那么,绿潮到底来自哪里呢?

  团队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南黄海冬夏两季水体和沉积物中,普遍存在以浒苔为主的显微繁殖体,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一认识明确了南黄海大规模绿潮的主要来源。同时,大量浒苔附着在紫菜养殖筏架上的绠绳生长,适宜的水温、盐度、光照和丰富的营养盐,为绿潮暴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刘材材介绍,充分的现场调查、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结果都表明,南黄海绿潮的源头主要为4月~6月期间附着在紫菜养殖筏架上的绿潮藻,特别是回收紫菜养殖筏架时,清除掉的藻体对绿潮暴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下大力气研究筛选能够有效防止绿潮藻繁殖体固着的材料和涂料,为防控绿潮提供科学方法。今年,我们还将对2017年出现的由马尾藻引起的‘金潮’开展相关监测和研究。”刘材材说。


追踪滨海核电安全隐患

  近年来,滨海核电厂经常发生海洋生物堵塞取水口的事件。目前国内核电厂在机组运行的时候,均以大海为最终热阱(接受反应堆排出余热的场所)。如果取水口被堵塞,可能造成机组因为冷却水不足而停堆或者降功率运行。

  一次偶然机会,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蒋晓山得知福建宁德核电公司正在针对宁德核电海域冷源威胁性生态调查与预警技术研究进行招标。

  这正与“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团队多年坚持的“核电冷源生态灾害的监控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方向一致。

  在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后,东海环境监测中心顺利承担起该项目的研究任务,项目周期为2018年~2019年。

  蒋晓山说,“我们通过对宁德核电海域的研究,将针对海地瓜、毛虾等影响核电安全运行的致灾生物旺发的诱因开展深入研究,攻克关键技术,为防控海洋生物对滨海核电冷源安全的威胁提供科技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收集宁德核电邻近海域的水质、生物生态等历史资料,结合水质、生态等综合调查,形成分析与评价报告,通过对预警技术研究,提出冷源威胁风险种类,建立灾害性生物预警技术与防控体系。”蒋晓山说。......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312/72233.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