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驰骋 测海观冰——渤海沿岸海冰调查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2-07 15:17:42 

da94d76ea5775c3be86a7faae1cca312.jpg

■ 本报记者 刘潇然


  近期随着冷空气不断侵入,渤黄海沿岸海冰增势迅猛。自1月26日起,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连续4次发布海冰蓝色预警。冰情最严重的辽东湾浮冰范围最大扩至74海里,可见海冰面积达17088平方公里,已接近黄色预警线。

  在此期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和辽宁省海洋环境预报与防灾减灾中心等单位,组成海冰沿岸调查队,顶着寒流,一路北上,开展了今冬的海冰调查。调查人员先后赴葫芦岛、营口、丹东、盘锦、锦州等地,对今冬海冰的特点、影响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实地勘察。

  通过海冰调查,可以准确掌握黄渤海沿岸海冰情况,及时为减灾预报提供信息支撑。历次海冰调查积累的数据、资料,也为今后应对海冰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今年冰情相对严重


  有的如“接天莲叶”,有的如“蝉纱”……在为期5天的海冰调查中,记者见到了不同形状、不同厚度、不同颜色的各种海冰景观。

  盘锦大洼区是海冰面积最广的区域。在寒风中,“千里冰封”的海面异常宁静,许多渔船停在岸边。远望,海冰像一面超级菱镜,反射出银色的光线,格外耀眼,近观,大大小小的固定冰堆积在海岸线上,如同凝固的白色大潮,甚为壮观。

  根据现场观测,大洼区附近海域整片海面已被海冰完全覆盖,沿岸可以观察到高低不平的固定冰,最大高度近2米。

  调查队员介绍说,这些较厚的冰层并非短时间就可以形成,辽东湾地理位置特殊,湾底较浅,海水容易达到冰点,且冰期较长。在潮汐的作用下,海水日复一日冲刷上岸,在浅滩上一层一层地反复冻结,逐渐堆积,形成了这样的景象。

  专家介绍说,海冰是由于冬季的气温低于海水的温度,海水中的热量大量散失,表面海水温度下降而形成的。因为海水盐度高,其冰点比淡水低。海冰像是给海面盖了层棉被,对海洋生物有保护作用。但是海水结冰会析出盐分,造成海水盐度上升。另一方面,海冰隔绝空气,会造成海水含氧量下降,对海水养殖业有一定影响。海冰严重时还会给船舶靠港、海上运输以及海上石油平台等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海冰堵塞港口、航道,船舶将无法通行,海冰的挤压、碰撞还会对船舶、海上石油平台等设施造成损害。

  据了解,今年的冰情相对近几年来说要严重一些,从1月20日开始,连续7天,冰情发展特别迅速,从这次海冰调查的实际情况看,辽东湾最严重的地区海冰覆盖曾达到74海里,接近了黄色预警线。辽东湾附近海域的海冰厚度已经达到15厘米到20厘米,船舶已经无法正常航行。


海冰调查步步惊心


  这次海冰调查的第一站是辽宁省葫芦岛市附近海域,每隔10米,队员们在冰上进行一次钻孔作业。这样做是为减少数据单一造成的不准确,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海冰温度-3.6℃,盐度34.1‰,海冰厚度15厘米。”队员们一边测量,一边迅速记录。

  “站住!危险!不要再往前走了。”国家海洋预报中心海洋灾害预警室主任、调查队队长李宝辉一把拦住了记者。这时大家注意到,在行进路线前方不远处是一片灰色的海冰。

  李宝辉告诉记者,这片海冰虽已覆盖了附近大部分海面,但由于结冰时间太短,厚度不够,像这样的深灰色冰区仍处在“冰皮”阶段,下面全是水,一脚下去,如果冰面破裂,可能掉入海中,十分危险。

  调查队在固定冰与冰皮临界点附近开展测量。“大家带好工具,给鞋套上冰爪,跟我走。”李宝辉带队走在前面,其他队员跟在他后面,为确保安全,队员们缓慢前行。队员隋俊鹏说:“李队长多次参加海冰调查,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出哪里的冰厚实,哪里危险,大家跟着前面人的脚印走,千万不要擅自离队。”

  尽管小心谨慎,险情还是发生了。当调查队走到第3个钻孔测量地点时,“咔嚓”一声脆响,大家心头一惊。李宝辉马上转身把身旁的队员拉向一边,俯身看去,那名队员踩过的冰面已经破裂,冰冷的海水瞬间涌了出来。“大家不要慌,跟着我,我们从侧面绕过去。”李宝辉迅速组织队员,绕过危险区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一地点的测量任务,并利用无人机,对附近海域整体冰情进行了观测。

  “海冰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浮冰和固定冰,浮冰之间有冰间水道,浮冰能够随风和潮流运动;固定冰是与陆地冻结在一起的。在浮冰上行走是非常危险的。在固定冰上行走也得看厚度和硬度。一般来讲,要保证一个成年人的安全,固定冰厚度要在7厘米以上。”


手摇钻上显功夫


  “滴滴滴……”一连串报警声从上空传来。

  “报告队长,无人机开始低压报警了,必须立即返航。”无人机控制员王晓宇大声说。调查的第三站,调查队来到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由于这里气温太低,无人机电池无法正常工作。“把我们的监测车开过来,到车上用暖风给电池加热。”辽宁省海洋环境预报与防灾减灾中心工作人员张书颖马上组织应急处理。“这种情况以前也发生过,这次我们做了很多准备,配备了4块电池,出现低压报警,我们就给电池轮换加温,保证无人机的持续工作。”张书颖说。冰调沿途天气寒冷,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5摄氏度,一些设备已无法正常工作。

  无人机刚刚“脱困”,进行冰上作业的小组又有情况。“这里的冰面太厚了,用电钻无法钻透。”一位调查队员喊道。听到喊声,李宝辉拿着一根约1米长的手摇钻走了过来,“没关系,我们用老办法。”说着,他仔细观察周边的海冰情况,径直走向了一处平缓地带,先拿电钻在冰面上钻了几个小眼儿,然后拿起手摇钻对准目标一下一下费力地摇了起来,直至把冰钻透,冒出了海水。“快来测量吧。”说着,他又走向了下一个钻孔地点继续手摇钻孔。

  队员们告诉记者,钻冰的本领是长期从事海冰调查炼出来的,要先通过肉眼观察,凭借经验找到最佳下钻地点打眼,用手摇钻也是个功夫,新手需要三人轮换才能钻透一个冰眼,而经验丰富的队员能一口气钻两三个窟窿。以前没有电钻的时候,调查队员都要用手摇钻或柴油钻,遇到更厚的冰层还要用冰钎才能打透。

  在钻出海水之后,一名队员拿出温盐仪,将传感器插入到冰孔中,测取其冰温、盐度等数据。随后拿出钢尺对海冰的厚度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册。再对现场测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将得到的有效数据实时传送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目前,海冰调查已经实现了多方位、多手段、多角度的立体式调查,包括无人机监测、车载雷达监测、船舶观测、航空监测,并配合卫星遥感等方式。调查内容包括海冰冰型、冰量、冰温以及海冰的密度和厚度等,同时还调查相应海域的气温、气压、风力、风向、风速、能见度以及云量、云状等要素。

  李宝辉说:“尽管现在的先进设备越来越多,但现场观测和评估仍非常重要,实地观测的情况更加具体、准确度更高,对了解海域的详细情况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的队员常年参加海冰调查,练就了一身本领,可以目测云量冰型,还能通过观测冰量、冰厚来推断海冰外缘线,这些现场观测数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卫星遥感图像等资料相结合能更详细、更准确地作出海冰预报。”

  年复一年,在每个冬天最冷的时节,海冰调查的队员们顶风冒雪,连续不断地提供翔实有效的数据,为海冰灾害预警报发布,维护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了重要保障。......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207/71798.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