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冰人:用精准夯实责任——黄海北部海域海冰调查现场采录(下)
■ 本报记者 王晶
海陆空立体化监测海冰
渔船被冰封在港口,海鲜价格上涨……海冰灾害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2009年、2010年黄渤海曾遭遇严重海冰灾害,作为‘北煤南运’重要航道的黄骅港被海冰封住,影响到南方地区的用电、取暖。”一位海冰调查人员告诉记者。
“准确、及时发出海冰预警报信息,为北海区沿岸各级政府、海洋管理部门以及海上作业单位应对海冰灾害提供决策依据,是分局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郭明克表示。
目前,北海分局已形成集卫星遥感、雷达、飞机、船舶、陆岸巡视、海洋站等观测手段于一体的海冰立体监测系统,能对北海区进行海陆空立体化、精细化海冰监测和预警报。此次,北海分局派出海警1401船、海监B-3843飞机对黄渤海海冰进行船舶走航观测和航空观测。同时,派出多支陆岸海冰观测队,分赴潍坊、东营、黄骅港、天津港、冀东油田、京唐港曹妃甸港区、盘锦、营口、葫芦岛、觉华岛、鲅鱼圈、温坨子、芷锚湾等地,利用车载雷达、无人机、物理力学参数测量等手段开展海冰现场观测。
现场观测项目包括海冰形态、冰量、冰温以及冰的密度和厚度。同时,还包括调查海域的气温、气压、风力、风向、风速、能见度以及云量、云状等要素。
车载雷达让监测无死角
1月27日上午,记者随海冰调查队来到东营胜利油田埕岛作业海域桩西大堤,看到海面大部分已被海冰覆盖,一辆海洋应急监测车停在岸边,正在进行海冰移动监测。
据悉,依托X波段车载雷达,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建立了“车载海冰灾害应急监测集成系统”,实现了海冰的移动观测与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
“应急监测车上装备了X波段雷达,可监测周边海域海冰的分布状况、面积以及堆积程度。现场采集的图片、影像等数据信息可实时传回预报中心。”北海预报中心海冰首席预报员黎舸介绍,“雷达站建设成本高,车载雷达就相当于移动的雷达站。”
“车载雷达可以监测人无法到达或观测不到的地方。”黎舸说,每天10时~14时,是雷达的观测时间。技术人员卢博与另外3名海冰观测员在车里值守。记者看到,车顶部架设着一个高高的旋翼,正不停地转动着。
“旋翼收集的信息数据会实时传回北海预报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后,将其作为当日海冰预警报的基础数据。”卢博说,“现在我们所在区域是海冰的固定监测点,该区域地势高、视野广。同时,周边有很多石油平台,可更多地了解海冰对平台的影响,为油田作业单位进行更精细化的海冰预报。”
寒风呼啸着。海冰观测员李国祥站在防浪堤上,将测温仪举过头顶,慢慢转动身体,观测周围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和气压等要素。记者看到,测温仪上显示,气温为零下15摄氏度。
爬冰卧雪测海冰
26日,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监测到辽东湾浮冰最大外缘线达67海里,根据《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北海分局发布今冬辽东湾首个海冰蓝色警报。辽东湾进入严重冰期。
进入海冰应急阶段后,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海冰观测员每天都要前往站点进行陆岸海冰监测。30日,记者随海冰调查队,驱车千里,一路北上,来到辽东湾葫芦岛兴城市觉华岛海域。白茫茫的海面,被厚厚的冰覆盖着,一大块一大块的海冰错落重叠,似乎一眼望不到尽头。受风向的影响,连日来,辽东湾的海冰在风浪作用下涌入湾内。
作为此次海冰调查的东路队,除北海预报中心的海冰预报员之外,还有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和葫芦岛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
在零下20摄氏度的辽东湾腹地岸边,海冰观测员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工具和仪器:冰尺、冰钻、棒状温度表、冰镐、冰爪、手持测风仪……全副武装后,开始测冰厚、冰温、冰密度、堆集高度等。
“与淡水结冰不同,受潮汐影响,海面的冰层之下会产生裂缝,一旦不注意,在冰上贸然行走,会陷入缝隙中发生危险。因此,每一脚都要踏实,方可迈出下一步。要挑厚的、深色的海冰往前走。”出发前,黎舸反复叮嘱记者。
在海面上走了200多米,队员们发现一条冰缝,停了下来。黎舸和葫芦岛海洋站站长韩树宇一人拿起一个钎子,用冰锤开始凿冰。由于冰厚难凿,原本蹲在冰面上的韩树宇,索性直接跪着,用力凿了好一会儿,然后用冰钻钻冰,直到钻出海水。
穿过刺骨的海冰,另一名观测员将棒状温度表放入海水中。趴在冰面上,静置了十几分钟,测量表层、中层、底层的海水温度,然后逐一记录。整个过程结束后,观测员戴的手套被海水浸湿,已经结满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17年12月初,辽东湾海冰开始生成,随着寒潮到来,1月冰情迅速发展。根据现场观测的数据,监测海域的海冰冰厚达35厘米,海水温度达到零下12摄氏度。
“虽然目前海冰调查运用很多先进手段和精密的仪器设备,比如卫星遥感、雷达、固定翼及旋翼无人机等,但人工测量还是极其重要的,可以与卫星遥感等数据进行比对,从而使获得的数据更准确。”黎舸告诉记者。
提升海冰精细化预报能力
在山东东营河口区中心渔港,260多艘渔船被封冻在港口,船上的彩旗在寒风中剧烈抖动。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与渔业局渔港监督长刘振甲说,今年海冰较重,渔船无法出海作业,目前进入休渔状态。“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北海预报中心的海冰预警报信息,并将海冰信息通过短信形式发送给渔民,为他们是否出海作业提供参考,同时做好海上应急救援准备。”
在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管委会的会议室,来自黄骅港、沧州港务集团、沧州市港航局等涉海单位的负责人和海冰调查队一起讨论着海冰可能给港口带来的威胁。
“我们发出的海冰预警报信息你们都能收到吗?你们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精细预报,比如海冰冰期,海冰对港口区域的影响程度等。”北海预报中心副主任胡伟问道。
此次海冰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调查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海冰预报的需求,提高海冰精细化预报能力,更好地为地方防冰抗冰服务。
记者在唐山市曹妃甸区的冀东油田看到,油田周围被白茫茫的海冰覆盖,一艘滚装船准备靠泊油田一号人工岛,但因为海冰太厚靠不上。一艘拖轮费力地破冰挤出航道后,滚装船才顺利靠泊。
“我们准备在这儿建立一个针对该海域的自动观测站点,实时观测周围的海冰状况,收集相关气象数据。”黎舸告诉记者。
在辽宁省兴城市,龙祥源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养了5000亩海参,养殖池塘也结了冰。据了解,海参在正常情况下会在养殖池底部进入冬眠状态,普通冰情不会导致其大面积死亡。今年该公司也尚未接到养殖损失报告。
公司负责人田大秋说:“现在看还没影响,就怕冰越来越重,把雪一起冻起来。如果这样,开春冰化后池水盐度变化会比较大,海参就会死。另外,我们要根据冰情变化给池塘凿洞充氧,防止海参缺氧死亡。”
通过这一次的海冰调查、与各单位有关负责人的交流,北海预报中心全面掌握了海冰的灾害情况,总结了海冰灾害的致灾机理、应对措施,为今后应对海冰灾害提供了有效参考。......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207/71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