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 >> 海洋文化>> 打蛎子 >> 正文内容

打蛎子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1-19 09:44:23 

  
  “打蛎子”是俗语,说白了就是去海边礁石上撬那些牡蛎肉。
  打蛎子的主要工具是蛎爪,它类似鸟喙,上粗下尖,铆以木柄,轻巧灵便。除了蛎爪,还有几样工具也必不可少:一是蛎子铲,由粗铁丝制成,顶端扁平,专门用它从撬开的牡蛎壳中将蛎肉挑出来。再是小瓢,即可充当临时容器,亦可舀来海水将蛎肉中的碎壳淘洗干净。还有一件便是盛放蛎肉的瓦罐了,最显著的特点是罐口周围有4个可系绳索的“鼻孔”,俗称“四鼻子罐”——如今早已成了古董。
  打蛎子须撵潮水。去早了,潮未落,须在岸上等半天;去晚了,潮已涨,长满牡蛎的礁石已被海水淹没。不过靠海的人对潮汐摸得一清二楚,甚至连那些十多岁的孩子也能顺口念出几句“初一十五正一海”“初八二十三,两头响蹦干”这样的歌诀来。作为女人的专利,女孩子们从七八岁便开始跟随母亲赶海,不用几年即练得一身好技艺。过去缺少交通工具,去赶海全靠双脚走路。靠海近的村子只需走十来分钟,离海远的或许要走一个钟头。那份辛苦,唯亲历者自知。
  打蛎子一般都在寒冷季节,这个时候庄稼地里活不忙,女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滴水成冰的冬日,凛
  冽的海风像刀割一般往脸上猛吹。来到海边,选一块蛎壳肥大的礁石,只须用蛎爪对着灰白色的牡蛎壳轻轻一敲,肥腴、鲜嫩的蛎肉便暴露无遗。年龄大的女孩可独当一面,年龄小的则只能帮着母亲打个下手,或者是去礁丛间捡海螺、捞海菜。人们将打回来的蛎肉放进屋檐下的瓷坛里存起来,随吃随舀,包饺子、炒白菜,那鲜劲儿就不用提了。
  打蛎子怕起锅——即蛎壳在礁石上粘连得不牢,那样的话用蛎爪一敲便会整个掉落下来,让人白费力气。而个头大的牡蛎全长在水深处的那些礁石上,这些礁石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水里,上面往往长满海菜,脚一踏上便打滑,一不当心即有坠海之虞,因贪财而失足丧生者偶有所闻。因性命攸关,即使上面海蛎子再多再大也鲜有人敢去涉险。
  忙活了半天,不知不觉中大海已开始涨潮。俗话说“涨潮骑大马,落潮拾芝麻”,眨眼间潮水已漫至脚下,溅起的浪花每每将鞋打湿。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该回家了。女人们起身将工具收拾好,一边呼唤尚在礁丛间流连忘返的孩子,一边带着收获踏上归程。在礁丛间蹲伏了半天,虽然累得腰酸腿痛,但闻着从“四鼻子罐”里漾出来的海鲜味儿,大家腿上顿时有了劲儿,任凭寒风呼啸也不觉其苦……

   作者   王明伦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