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添活力 优化整合赢先机——专访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蒲洪彬
■本报记者 路涛
1月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发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这份由国家海洋局等8部门联合编制的《行动计划》,可以说是国家送给海工装备领域的一份新年大礼包。
“礼包沉甸甸的,很实在。”1月15日,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浦洪彬在接受本报记者时表示,创新元素贯穿了整个《行动计划》,成为一大亮点。
创新之需:整体协同 做大做强
“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人才、技术等软硬件资源并不缺乏,甚至在部分重大领域还是佼佼者,如‘蛟龙’号、‘蓝鲸一号’等。但我们缺乏整体协同。”浦洪彬表示,怎样把众多资源协同起来,这是目前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一大课题。
在浦洪彬看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研发同质化、资源分散化、发展无序化情况较为普遍,亟须进行优化整合。“没有协同创新,海洋工程领域很难实现有方向、有目标的创新,也就很难走在世界前列。”
海工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和主引擎。“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强国相比,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还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高端装备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创新能力薄弱、配套设备系统发展缓慢、商业模式不适应国际市场等问题。
对此,《行动计划》提出:坚持创新驱动、需求导向、扶优扶强、开放融合,到2020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要明显提升,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专用化、系列化程度不断加强,产品结构迈向中高端,力争步入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制造先进国家行列。“这为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指明了方向。”浦洪彬说。
创新之重:解决关键共性技术
为引导行业应对挑战,落实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行动计划》提出,要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的重要平台。
“《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这一重要任务,在2017年岁末已有了实质性进展。”浦洪彬说,“2017年12月5日,在国家工信部指导和上海市主导下,中国海工联盟牵头组建的‘上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成立,26家海工版的‘中国合伙人’投资创建。该公司的成立是迈向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2016年,国家工信部组织编制的《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在22个行业中建设创新中心,其中就包括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委托中国海工联盟组织实施。
“这是一个实体公司。就是要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起到协同创新的作用,推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浦洪彬说。
创新之法:“去库存”
《行动计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中有一项颇引人注目,那就是去“库存”,这一点也令浦洪彬印象深刻。
作为业内人士,第一次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中看到去“库存”一词,浦洪彬感到惊喜。他理解,国家之所以将去“库存”作为重点任务提出,是要从根本上给企业松绑,卸掉其背负的包袱,给企业再研发、再创新提供新的环境。
人们还记得,2010年至2014年,国际原油市场火爆,一时间,海工企业蜂拥而上。后来,油价急转直下,客户弃单现象普遍,几十亿元的高档装备就此砸在了生产企业手中,迟滞了企业前行的脚步。
“去‘库存’的产品并不是老旧设备,被客户放弃的恰恰是一些高端装备。”浦洪彬说,这些装备,如果通过去“库存”,跟国内用户对接,既提高了我国装备的水平,减轻了企业负担,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招,相当于是一石三鸟”。
面对当前我国海工装备行业严峻的形势,采访中,多家企业表示,要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中心,以制造技术与新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抓手,提质量、创品牌、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海工装备行业攻坚克难,实现转型升级。
相关链接
中国海工联盟简介: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简称中国海工联盟,2016年12月28日成立于北京。其成立的目的主要是推动海工行业的协同创新。目前,中国海工联盟有50家成员单位,集聚了海工行业产学研用金全产业链的成员单位。......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118/60569.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