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际海洋一览:变幻莫测的海上世界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1-03 15:40:02 

图片一艘小型油轮在希腊沉没造成原油泄漏

图片飓风“哈维”重创美国得州

图片一艘难民船在地中海倾覆

图片全球首座“海上漂浮城市”将开建

图片韩国“世越”号客轮打捞出水

图片首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召开

图片饥饿的北极熊在垃圾桶翻找食物

图片一艘英国邮轮在印尼搁浅

图片巨型冰山脱离南极大陆

图片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海域发现的海猪


  燃起绚丽的烟火,敲响新年的钟声,倏忽间2017年悄然流逝,2018年已经来临。回首过去的一年,国际海洋形势带给我们的,有欣喜,有悲伤,有愤怒,也有无奈。令人五味杂陈的海上世界,在创新与倒退、突破与固守的矛盾中前行。

  治理:共识与裂痕

  2017年,国际社会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进程进一步深化。6月,首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在美国纽约召开。193个国家代表、十多位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70多名政府部长以及近5000名各国精英汇聚一堂,共商全球海洋发展大计。为期5天的会议,举行了18次全体会议、7场伙伴关系对话会、150多场边会以及数百场展览活动,与会各方更是提交了多达1400个自愿性承诺,彰显了各国保护海洋的强烈愿望。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国际海洋盛会,将海洋问题置于全球关注的中心,汇集各方意愿,凝聚各方共识,为推动各方携手应对海洋领域挑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我们也看到了全球海洋治理进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停滞,甚至是倒退,这些都在时刻警醒国际社会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任重而道远”。这一年,一些旷日持久的海洋治理难题依然无解,继续考验着国际社会的智慧与决心。

  年初,沉寂5年之久的索马里海盗活动又“死灰复燃”,短短一个月内连续3艘货船被劫持,其猖獗之势令人震惊,再次提醒国际社会打击海盗活动需“警钟长鸣”。11月,日本打着“科研”的幌子,再次开启“南极捕鲸季”,随即招致国际社会的抗议和谴责,欧盟与12个国家更是发表联合声明谴责日本的南极捕鲸计划。无论是“科研”所需,还是市场作祟,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与人类社会共识相悖的行为,无论如何狡辩,都必然会招致国际社会的反对。

  这一年,地中海偷渡潮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难民船沉船事故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欧盟难民政策频受诟病。我们在痛惜众多难民身亡的同时,不禁要问:为什么明知前路凶险,却还是有这么多人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死亡之路”?

  2017年,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环境保护政策上的众多“倒退”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退群”成为2017年美国外交领域的高频词。1月,总统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宫,美国进入“特朗普时间”。这位竞选时宣称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严苛的环境保护政策剥夺了美国人就业岗位的“非典型”总统,上任伊始就致力于松绑海洋油气开采、削减环保开支,誓将奥巴马政府的环保政策“一笔勾销”。

  3月,美国白宫发布预算计划,宣布将削减包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内的多家美国科研机构的经费。5月,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国将加大海洋油气开采。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10月,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月,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决议,批准开放在阿拉斯加保护区的石油钻探活动。

  一边是着力削减包括海洋科学研究在内的科研支出,一边又是高调退出与海洋关系紧密的国际条约或是涉海国际组织。一年来,特朗普交出的这份“海洋答卷”令人深感忧虑。作为全球化和多边体系的主导者、受益者,美国政府的这种“自我否定”的前后矛盾之举,不仅分裂着“美国优先”想法下的美国社会,也必将为此付出国际信誉和领导力严重受损的长期代价。

  发现:认知与敬畏

  2017年2月,一则来自国际科学界的“重磅消息”吸引了公众关注的目光。多名科学家联合发表研究报告宣称,他们在澳大利亚东部海域发现了世界第八大洲——西兰蒂亚。这块大陆面积达490万平方公里,94%的面积都在水下,或将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大陆。

  事实上,科学家关于西兰蒂亚的研究已长达20多年,争议的焦点就是它是否属于“大洲”,本次科学家发表的报告则为支持方的论点增加了更多证据。对于我们而言,在讨论地理课本是否要被重新改写的同时,也许更应关注的是:如果西兰蒂亚确实属于“大洲”,那么后续产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又会是什么?

  2017年,每一个新物种的发现,每一项新研究成果的诞生,每一处海底遗迹的发现,都是人类不断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的集中体现。1月,美国研究机构公布2016年新发现的133种海洋物种。2月,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海洋氧含量下降威胁海洋动植物生存。4月,科学家称厄尔尼诺有加大东非霍乱暴发的风险。6月,一支由海洋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考队伍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发现大量奇异的海洋生物。8月,科学家研究发现南极洲或成全球最大火山带;美国科学家在太平洋海底发现大量玻璃海绵。9月,考古学家发现被海啸吞噬的古罗马城市。10月,南极发现超大冰间湖,堪比世界最大淡水湖。

  浩瀚无垠的世界大洋,人类对其的认识还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理应为人们认识海洋中不断涌现的新发现而欣喜,但更应认识到海洋的“大”与人类的“小”,保持一颗对大自然、对海洋的敬畏之心,将会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气候:“红灯”与“绿灯”

  2017年,应对气候变化依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人类社会所面对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在这一年比比皆是、不绝于耳。海平面上升、海水变暖、海洋酸化、海岸侵蚀、海冰与冰川消融……气候变化犹如一把悬在人类社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永恒主题,稍有懈怠的后果,或许就是“灭顶之灾”。

  1月,英国生态学会发表报告称,全球变暖或致北极驯鹿体重下降。2月,科学家称海平面上升威胁意大利海岸安全。4月,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海冰变薄、北冰洋“变绿”。7月,研究称气候变化致南极洲无冰区扩大、生物多样性下降;一座与上海市土地面积相当的巨型冰山与南极大陆冰架脱离,导致南极大陆外缘线发生变化,由此改变了南极大陆版图。8月,研究称全球变暖导致格陵兰冰盖“变黑”。9月,研究称海平面上升威胁美国东部海岸;研究称全球变暖或导致强飓风更为频繁。

  这一年,全球海洋环境频亮红灯,海洋环境保护现状令人忧虑。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研究显示,本世纪内全球多数珊瑚礁将发生严重的年度白化现象。2月,首个《欧盟生物栖息地红色名录》显示,欧洲海洋生物栖息地现状堪忧;英国一科研小组公布调查结果称,太平洋深海生物体内检出高浓度污染物。4月,调查报告称2/3大堡礁珊瑚遭遇白化危机。7月,澳大利亚偏远东南海域发现高浓度塑料微粒污染;科学家首绘全球物种入侵地图,研究显示全球岛屿和沿海地区遭受入侵最为严重,其中夏威夷群岛等地入侵数量最多。9月,研究显示日本海岸每年消失160公顷海滩。

  面对严峻的形势,2017年,国际社会为海洋环境保护开起“绿灯”,戮力同心着手保护海洋。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报告称,全球已建成1.5万个海洋保护区。3月,联合国向海洋塑料垃圾宣战,宣布发起“清洁海洋运动”。5月,法国宣布严禁圈养海豚等海洋动物。7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全球大学生创新挑战活动开放报名,旨在为解决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提出创新方案。10月,智利总统宣布,预计在一年内取消全部沿海地区塑料袋的使用。

  红灯停,绿灯行。2017年,国际社会在鼓励与禁止、保护与破坏的双面命题中持续推进海洋环境保护。这一年,我们看到保护海洋这一人类共识所展现的蓬勃力量,也看到了在“气候变化是伪命题”的借口下所隐藏的一己之私。展望2018年,我们需认清的是:在转身向海的人类发展大潮中,唯有通过消除分歧、谋求共识的不懈努力,才能换来蓝天碧海。

  海难:天灾与人祸

  2017年3月23日,韩国全罗南道珍岛附近海域,一艘锈迹斑斑的客轮缓缓浮出海面。3年前,这艘搭载有476名乘客的“世越”号客轮发生沉船惨案,导致295人遇难、9人下落不明,震惊了世界。

  哭泣、哀恸,沉思、反省,浩瀚无垠的海洋,有时温柔似水,有时却凶猛如鲨。我们在悲恸于“世越”号逝者不幸的同时,更应反省海上航运安全管理的种种弊端与疏漏。但令人悲哀的是,这些血的教训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10月,韩国官方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世越”号事件后,韩国海洋船舶事故不减反增。

  这一年,全球海上事故时有发生,对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令人痛惜。2月,印度卡玛拉吉港,一艘油轮与另一艘液化天然气船相撞,导致大量原油泄漏,严重污染拉当地海岸。3月,印度尼西亚拉贾安帕特国家海洋公园,一艘英国邮轮发生搁浅,造成大片珊瑚礁损毁。9月,希腊萨拉米斯岛附近海域,一艘载有约2500吨原油的小型油轮沉没,船上部分原油泄漏。

  这一年,海洋灾害依然频发,“超强飓风”成为关键词,“哈维”“艾尔玛”“玛利亚”……一个又一个超强飓风频繁侵袭世界各大洋,刷新着台风强度和破坏力纪录。8月,自2005年以来美国所遭受的最强大的“怪兽级”飓风——“哈维”登陆美国得克萨斯州,导致得克萨斯州南部大片地区变成泽国,170万人被迫撤离家园,3万人无家可归。外界预计这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经济损失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一。9月,大西洋史上最强热带气旋——5级飓风“艾尔玛”登陆加勒比地区,重创了圣马丁岛、美属波多黎各等加勒比地区。10月,英国遭遇10年来最强飓风——“奥菲利娅”袭击。

  在海洋面前,人类依然显得如此渺小。面对天灾人祸,我们常常感到的是手足无措的“无力”,还有痛彻心扉的“悲伤”。我们在愤怒抑或悲伤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加强管理、防微杜渐,让悲剧不再发生。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应有所作为,加快海洋防灾减灾的步伐,不断增强防灾减灾的能力、手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面对和应对灾难时,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开发:有限与无限

  2017年,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继续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着不竭的资源。1月,全球首座“海上漂浮城市”在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附近海域开建。3月,挪威宣布新建全球首条船舶隧道。4月,加拿大鹦鹉螺矿业公司宣布,该公司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沿海的全球第一座金银铜矿将于2019年运营。6月,日本研究团队宣布,在该国千叶县房总半岛以东约350公里的海底发现了大片含稀有金属的岩石富钴结壳。据推算,该海底金属岩石面积约为950平方公里。7月,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北极东部哈拉图穆斯半岛海岸边勘探钻井时,发现了一处新油田;墨西哥湾浅海发现大量原油,预计开采储量将高达14亿桶~20亿桶。8月,日本宣布欲斥资建造海底城市,可供5000人居住,计划于2030年开建。

  2017年,海洋科技进步方兴未艾。1月,由美国蒙特利尔海洋馆研发的一个水下机器人持续运行367天,创造了时间最久的同类型水下机器人航行新纪录。4月,日本科学家宣布将在海底钻探并直达地幔;俄罗斯宣布将部署无人操控的海底核能充电站。6月,澳大利亚欲兴建首个海上风电场。7月,全球首台100千瓦级海流发电机下水试验。新加坡首座同时处理海水与淡水的淡化厂开建;荷兰公布“海上空间”计划,欲在20年内打造大型浮岛。10月,全球首座漂浮式海上风电场正式投产运营。

  一次次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让我们在感恩海洋对人类的无私馈赠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海洋资源是有限的,毫无节制地向海洋索取资源只能寅吃卯粮、朝不保夕。而同时,人类智慧所推动的海洋科技进步却是无限的。面对有限的海洋资源,我们应用无限的科技进步助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使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

  极地:冷酷与热潮

  2017年的南北极,依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年,人类探索和开发利用极地的能力不断增强。3月,挪威新型极地破冰船下水。7月,经过24天的航行,芬兰一艘破冰船抵达格陵兰岛首府努克,全程超过1万公里,创下夏季穿越北极西北航道的最快纪录。9月,俄罗斯“克里斯托夫·德马尔热里”号油轮首次在没有破冰船护航的情况下穿越北极海域。10月,由俄罗斯建造的“西伯利亚”号核动力破冰船船体下水。

  与此同时,还有几条令人心酸的消息。11月,一则报道称由于海冰消融,200头北极熊被困俄罗斯一处岛屿。12月,加拿大一生物学家在社交媒体上播放了一段令人心碎的片段:一头饥饿难耐的北极熊,一瘸一拐地走到一个垃圾桶前翻找食物,接着绝望地趴倒在地,最终死亡。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北极资源开发利用,另一边却是一群嗷嗷待哺、瘦骨嶙峋的北极熊。2017年,我们看到了南北极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冷与热”。极地的寒冷挡不住人类开发利用极地资源的热情,却也敲响了保护极地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警钟。

  2017年,国际社会持续推动极地环境保护、资源有序开发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1月,欧盟宣布禁止船舶在北极使用重油。4月,欧盟通过一项北极保护决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6月,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启动“极地预测年”计划。11月,历时两年、历经6轮磋商,备受瞩目的北冰洋公海渔业捕捞国际协定磋商进程取得重要进展。各方就《防止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文本达成一致,国际社会在北冰洋公海渔业管理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这一年,围绕南北极,我们关注的话题还有很多,芬兰成为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东南极海洋保护区提案再次搁浅……作为地球最后一块净土的南北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展望2018年,我们希望:极地环境破坏事件不再发生,极地生物生存危机不再重现,极地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回首2017年,海上世界波诡云谲、变化莫测,令人五味杂陈。展望2018年,我们又满怀期待,期待这一气象万千的海上世界给我们带来更多精彩。在此,让我们轻轻地说一句:再见2017,你好2018!......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guoji/2018-01-02/46651.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