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海洋强省 5年内海洋经济总值达1.4万亿
海洋是浙江的重要资源和发展潜力所在,港口是浙江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平台和开放窗口。浙江省政府日前出台《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国际强港的若干意见》,就全面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国际强港提出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400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超全省生产总值增幅1个百分点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左右。
在海洋港口建设方面,浙江基本建成全球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航运服务基地、大宗商品储运交易加工基地、港口运营集团,打造世界级的铁矿石分销中心、粮食集散中心和油品储运加工贸易加注中心。
《意见》还对港口吞吐量提出具体目标:到2022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200万标箱,其中宁波舟山港分别达到12.5亿吨、3000万标箱,全球第一大港、集装箱主干线港地位更加稳固。省海港集团总资产达到2200亿元。
空间布局方面,推动浙江形成“一核两带三海”的空间布局。“一核”,即做强由宁波舟山港和宁波、舟山两大港口城市构成的海洋强省建设核心区;“两带”,即依托沿海城市和重大涉海涉港战略平台、重大开放合作平台,构筑环杭州湾和温台两大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带。“三海”,即联动发展海港、海湾、海岛,推进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集群化发展和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
具体如何打造国际强港和世界级港口集群?《意见》称要深化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集中力量建设“核心层”港口、深度融合“紧密层”和“联动层”港口、积极布局“辐射层”港口、不断完善集疏运和多式联运体系以及着力提升航运服务能力。
未来,浙江将大力发展如下现代海洋产业:重点发展绿色石化、工业机器人特种装备等临港先进制造业;致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加快江海联运数据交换中心、国际海事综合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海事法律等服务业发展升级;开发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新型海洋生物制药(品),形成海洋生物制药(品)产业群。
2017年11月9日,浙江宁波,货物吞吐量居世界港口前列的中国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一景。 (视觉中国图)
《意见》提出,到2022年,浙江在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等方面形成居国内前列的综合实力,拥有比较发达的海洋经济、全球一流的海洋港口、较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先进的海洋科技和较强的海洋综合管控能力。
力争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国际航运中心指数评价宁波舟山得分、港口大宗货物交易额、海洋科技贡献率、较清洁海域占比、省海港集团总资产等主要指标位居沿海各省市、国内各主要港口(集团)前列,海洋强省、国际强港建设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就如何打造国际强港和世界级港口集群,《意见》提出明确要求:
1深化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
优化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宁波舟山港为“一体”,以浙南温州港、台州港和浙北嘉兴港等为“两翼”,联动发展义乌国际陆港和其他相关内河港口。
优化全省沿海港口码头功能布局,统筹全省岸线、航道、锚地规划建设,深化沿海港口资源一体化运营管理。
加强口岸监管一体化,全面开展“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口岸监管服务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2集中力量建设“核心层”港口
落实《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14-2030年)》,重点发展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和集装箱运输,促进宁波舟山港由传统运输平台向物流平台、信息平台、贸易平台、产业平台、金融平台拓展。
改扩建老旧码头,集中布局建设若干多式联运泊位及分拨平台,在梅山、金塘等港区布局建设一批1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泊位,在黄泽山、双子山、鼠浪湖、衢山、岙山、外钓、六横、马迹山等岛屿布局建设一批20万吨级以上油品和铁矿石泊位。
3深度融合“紧密层”和“联动层”港口
温州港、台州港打造区域性大宗散货中转港、产业配套港、集装箱支线港,以及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对台经贸合作的重要港口。
嘉兴港及嘉兴内河港和杭州港、绍兴港、湖州港等内河港口打造浙江海河联运重点发展区,谋划建设杭嘉湖地区海河联运经济大通道。
义乌国际陆港打造支撑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的战略支点。
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等地的内河港口打造具有较强喂给功能的内河出海口。
完善综合开发模式,推动港口功能向涵盖仓储、物流、信息、商贸的综合功能拓展。
4积极布局“辐射层”港口
扩大对长江沿线码头的投资,通过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等方式拓展长江沿线码头布局。
着力发展江海联运,大力促进江海直达运输业务发展,打造大宗散货储存、转运、加工、分拨中心,提升对长江沿线地区的揽货能力。
推动跨国跨境“友好港”“姊妹港”建设。
5不断完善集疏运和多式联运体系
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为重点,以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为支撑,进一步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为依托,以浙北内河航运市场为重点,突出江海联运、海河联运,突出全省重要内河港口节点,推进运输方式“弃陆走水”、物流通道“由外(省外)转内(省内)”。
同时,提升海铁联运,大力发展北仑、镇海、穿山及金塘港区海铁联运等。
6着力提升航运服务能力
依托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宁波东部新城和舟山新区新城为核心,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服务基地。
加快建设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和油品交易中心,建立国储、义储、商储、企储相结合的储存体系和运作模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油交易市场。
未来,浙江将大力发展如下现代海洋产业: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发挥临港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绿色石化、工业机器人特种装备等临港先进制造业。
同时,发展主题旅游、新兴旅游和邮轮等产业,推动海洋旅游向多元化、跨界化发展。
大力扶持潜力产业
致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加快江海联运数据交换中心、国际海事综合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海事法律等服务业发展升级。
同时,大力发展海洋工程材料、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新材料业,创新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
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开发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新型海洋生物制药(品),形成海洋生物制药(品)产业群。
集聚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打造秦山核电、三门核电、苍南核电三大核电发展区和岱山潮流能开发试验区。
培育建成一批现代海洋产业功能区
充分发挥现有25个海洋特色产业基地、5个省级海洋经济试验区等平台的基础性作用,争取分批创建象山半岛、温州湾、嘉兴滨海、舟山特色海岛、三门东部等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
高水平培育建设海工装备及高端船舶、航空装备等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功能区块,为浙江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此外,《意见》就全面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努力提高海洋科教文化发展水平、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
《意见》还就充分发挥涉海涉港重大项目对海洋强省、国际强港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提出推进海洋港口领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协调解决海洋港口重大建设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7-12-15/4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