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生态资源助力经济发展——上海海洋大学近岸海域生态环保与修复综述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12-15 11:09:42 

■本报记者 吕宁


  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在滨海湿地修复、港口安全、富营养化海域生态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以及海洋污水处理等领域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于近岸海域生态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恢复南汇东滩湿地环境及生态景观

  南汇东滩湿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滩涂湿地资源丰富,又处在“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迁徙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生机勃勃的生态湿地,成为科研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2015年至2017年,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开展调研,针对盐沼植物筛选、海三棱藨草生长、生态景观恢复、储碳固碳能力和氮磷净化效应、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效应、微生物群落恢复效应评价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目前,已在上海市南汇东滩湿地建立了海三棱藨草生态修复示范区,其中核心区超过1万平方米,扩展区超过10万平方米,示范区内总氮的去除率达17.19%,总磷的去除率达18.6%,滩涂生物密度提高200多倍,滩涂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18%,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显著提升。


海洋牧场建设促进渔业与环境和谐发展

  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2015年至2017年间,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在上海奉贤和金山近海构建了生态环境改善型海洋牧场,人工恢复了大型海藻场和水生植物群落,使水体中氮磷含量显著降低,围隔海区水质由劣四类提高到一类~二类,透明度由原来的1米提高到2米~3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了优美的水面和水下生态景观。

  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配比向水体中投放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海洋动物,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水域自净能力和稳定性。在不断优化和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结构的过程中,2015年至2017年收获锯缘青蟹、斑节对虾、黑鲷、鲻鱼、海鲈鱼等健康水产累计超过500吨,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围绕海岛礁生态系统及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形成了多套支撑岛礁栖息地生态与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技术。成果应用于沿海各地30多个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项目中,据不完全统计,已投入礁体达105万空方、形成礁区面积近2.7万公顷,应用推广率约占同期全国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数的80%以上。


创新滨海大型海藻浮床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上海市长江口海域低盐度特征,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进行了坛紫菜耐低盐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通过人工选育获得了耐低盐坛紫菜突变品系,其体细胞及再生叶状体均表现出良好的耐低盐性能。

  2015年至2016年,在上海市长江口外低盐海域实施了大型海藻(坛紫菜)浮床生态修复工程,栽培面积30亩。2015年10月~11月,采收坛紫菜成品9000多公斤,共移除氮和磷的量平均每亩3.61公斤和0.33公斤。2016年移除氮、磷的效果又有大幅提升。

  这项研究成果有效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开展海水网箱养殖海域生态修复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在象山港富营养化海水网箱养殖海域开展了真江蓠与大黄鱼生态修复匹配模式研究,在建立的整合多营养层次养殖系统中,各类营养盐浓度降低了20%~60%。

  他们还进一步开展了基于氮磷要素生物地球化学通量变化的匹配模式研究。研究发现,大黄鱼网箱养殖系统产生的氮的45.55%和磷的40.52%进入环境系统中,因此每个网箱要匹配收获超过500公斤的脆江蓠才能平衡系统产生的过量氮磷。

  上海海洋大学在福建省三沙湾网箱养殖海域开展了龙须菜和大黄鱼生态修复及匹配模式研究。龙须菜修复区水体中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无机磷分别下降了12.3% ~21.0%和13.7%~28.6%。......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1214/70806.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