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锚
■ 邓阳阳
锚一般指船锚,是锚泊设备的主要部件,有单爪、双爪和四爪之分。
锚的种类很多,国家海洋博物馆馆藏的清代单爪木锚,锚杆长4.2米,锚爪长2.78米,重约500公斤。这件木锚品相完整,形制较为少见,如有四道铁箍、铁冠帽等。锚杆、锚爪、铁箍上附着大量海洋浮游生物等的孢子、贝壳类幼虫酸性白色分泌物,说明该木锚为海船所用。
古代的锚是一块大石头,或是装满石头的篓筐,称为“碇”。碇石用绳系住沉入水底,依其重量使船停泊。我国古代最早的船锚是石碇,宋元时期开始使用木石相结合的锚物,即在石块两旁系上木爪,靠重量和抓力使船停泊。元末明初后发展为木锚,明代中期以后基本是木锚、铁锚共存。近代,特别是民国中后期完全启用铁锚。中国古代帆船使用的四爪铁锚性能优良,至今在舢板和小船上仍有使用。
成书于明末的《天工开物·锤锻·锚》这样记载锚的制作方法:“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战船、海船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其300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旁,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成力锤合。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1107/700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