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肩负国家使命 迈向国际先进海洋发展中心

来源:大众网   发布时间:2017-11-01 17:20:04 

   海洋是经济的“蓝色动脉”。当今时代,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论述,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新坐标,同时也对海洋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

   青岛是国内著名的海洋科技城,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更是青岛肩负的国家使命、时代重任。打造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更需要青岛大胆作为。 

  未来,青岛如何走向“深蓝”?海洋领域的专家给出了“回答”――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

  吴立新

  力争引领全球海洋科技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吴立新表示,“海洋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我们国家引领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要牢记国家使命,不忘人民重托,在未来海洋强国的建设道路上砥砺前进。海洋国家实验室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承和发扬几代海洋人的求索精神和强国梦想:合力打造一个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研究基地,力争引领全球海洋科技的发展潮流。”

  海洋国家实验室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运行以来通过高精尖技术集成,开展多学科交叉协同研究,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已建成启用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超算平台,为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信息预测预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汇聚全国海洋资源,共建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在南海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区域立体综合观测网,为国家的海洋环境安全提供保障;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2017年5月在澳大利亚启用。

  吴立新表示,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积极推动“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E级超算建设;联合相关单位大力推动全球第三艘大洋钻探船的建设,未来这艘船的建成使用将实现人类60多年来钻穿地壳进入地幔的梦想;同时积极倡导构建以海洋为出发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海洋科技治理体系变革,主导构建“南北并重、东西共举”的全球海洋协同创新网络,参与全球海洋领域创新治理体系,不断提高中国的海洋话语权。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

  为构建健康海洋努力奋进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三个关键词印象深刻,分别是“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强国战略”。

  王凡表示,践行十九大精神,就是要让这些“关键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10月27日,中科院创新成果展在京展出,入选海洋类成果展的6个项目中有4个来自海洋所,包括组建海洋科考船队、引领国际西太平洋科学研究、建设国际一流的深海综合探测体系、创新海洋生态牧场科技与产业发展模式。

  王凡说,我国海洋科技在很多领域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例如海洋所的“科学号”考察船携带“发现号”ROV(缆控潜水器),在海洋4500米深度的原位探测、原位实验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但是,我国海洋科技整体水平与先进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尤其青岛作为我国的海洋研究中心,要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既要推动海洋科技向高端发展,还要加强海洋科技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从捕捞、旅游、运输等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发展。

  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海洋所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建设及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申报。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通过稳定激励高端人才、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引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队伍发展体系。优化目标导向的科研体系,以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为目标,组织开展前瞻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积极为构建健康海洋努力奋进。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

  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

 

  2017年5月,我国首次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成功试采,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国土部中国地调局青岛海地所所长吴能友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阐述、新部署、新要求,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吴能友说,青岛海地所作为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研究与战略性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机构,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中央关于海洋强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深海探测等系列决策部署为统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前沿,全面加强海洋地质调查能力,提升海洋地质调查科技水平,为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防建设、海洋权益维护和海岸带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技术支撑。

  “青岛海地所将集中优势资源,力争早日完成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领域的突破。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组织的深海资源勘查和海洋科技‘航空母舰’――‘梦想号’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的申报和论证工作已全面启动,并有望在青岛落户。”吴能友还透露,青岛海地所明年将力争在深海深部油气探测方面有所突破,“此前,中国海域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4500米以浅的新生界,但深部的中生界、古生界油气探测尚未取得突破。有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深部海相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明年我们会在这一区域上开钻,争取向地球深部要资源。”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郭明克

  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郭明克认为,这一目标以及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治理等决策部署,为北海分局今后的海洋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所谓海洋强国,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海洋经济要高度发达,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海洋开发、保护能力强。“当前‘蓝色’正逐渐渗入中国经济的底色,中国经济形态和开放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征,中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郭明克说,因此,在新时期面临新挑战,北海分局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经济全球布局观,主动适应并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

  此外,郭明克介绍,北海分局将提升从严治党能力、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海洋创新支撑能力,强化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和业务体系建设,深化拓展“法治北海”“生态北海”“智慧北海”“平安北海”“深蓝北海”等“五个北海”建设。

  郭明克说,下一步,北海分局还将坚持依法治海,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坚持生态管海,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技兴海,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科研调查和信息化支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深入推动海洋国际合作升级;坚持能力强海,不断提升海洋装备、培养高精尖海洋人才队伍以及海洋意识普及等硬实力和软实力,提高综合保障实力。

  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

  质量与安全研究室主任翟毓秀

  严抓水产品质量安全

  “保证食品安全,让老百姓放心,是我们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主任翟毓秀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食品安全战略是党中央对群众呼声的直接回应,也是对群众期盼的郑重承诺。”

  作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品质量安全学科首席科学家,翟毓秀已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深耕了33年。

  多年来,国内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直在稳步提高,“农业部的抽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水产品的产地检测合格率已超过99%,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虽然由于基数大、野生水产品可能会受到外源污染等原因,‘零检出’很难做到,但我们的目标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哈尔滨工程大学

  青岛船舶科技园总经理孙宏放

  打造世界领先产城融合的“船海生态谷”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人,这句话让我们深受鼓舞!”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总经理孙宏放说。

  孙宏放表示,海洋强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园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坚定贯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学校“三海一核”特色优势,紧密围绕海洋科技、蓝色经济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打造海洋科技发展的创新高地、海洋高端人才的培育基地、现代海洋产业的集聚基地、军民融合的高端服务基地和军地供需信息对接的全国示范工程,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产城融合的“船海生态谷”。

  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这所在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等方面最具科研优势的高校已经成为我市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

  “科技园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将高技术船舶、水面水下无人系统集成技术、船舶与海工配套装备、水声信息技术与装备、舰船信息化和海洋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作为发展方向,联合行业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20个开放式研究中心,目前已建成高性能舰船、舰船与海洋结构物环境适应性等研究中心7个。科技园2017年上半年产值突破1亿元,预计年底产值将实现3亿元。” 孙宏放告诉记者。

  天大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咸良

  助推海洋装备产业化

   2016年7月正式入驻蓝谷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前不久传来好消息――由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参与了我国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海洋立体综合观测工程,创造了中国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航程最远、时间最长、剖面运动最多等诸多纪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作为涉海院所,我们要积极配合国家大任务,在承担自己的模块任务过程中,发挥自身独特的科研实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咸良告诉记者。

  在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同时,研究院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上。“定位蓝色产业,未来我们将从海洋装备、海洋工程技术等方面实现产业化。”咸良表示,发力前沿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先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目前研究院已与社会资本合作打造了超过5000万元的产业化孵化基金,已孵化12家科技型企业,“未来将有一个爆发式的成长,从而助推青岛的经济发展。” 此外,研究院还与本地11家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学科交叉和校企合作”的方式,碰撞出更多产业融合的火花。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咸良看来,人才也是加速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2017年八月,研究院迎来九个专业的首批研究生新生,“在高校的环境下,创新的主体还是在学生层面上”。据了解,研究院在引进领军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青年人才。

  “向阳红01”临时党委书记、国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孙永福

  努力实现几代海洋人的梦想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远在几万里之外,与祖国隔着9个小时的时差,正在南大西洋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的“向阳红01”船没有错过这场盛事。

  该航次第二、三航段临时党委书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孙永福告诉记者,“大家都在用心感受报告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报告字字振奋着科考队员们的内心,报告中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更是明确了海洋人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让队员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坚定信心和美好期待。”

  孙永福表示,以“向阳红01”船为代表,越来越多兼具机动性、灵活性和舒适性的现代化科考船将助力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海上科考十分艰苦,但队员们每天都在辛勤地观测、取样、分析,调查工作看似重复单一,其实都是在向建设海洋强国这个目标迈进。”孙永福说,“查清中国海,登上南极洲,进军三大洋”是我国几代海洋人的梦想,近年来我国的深海科研工作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取得一系列成就,正日益满足建设海洋强国的需求。

  此次“向阳红01”船的航次,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一个航次就实现了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和南极海域的综合调查,并且在深海大洋中脊上使用了拥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调查设备。科考队员们在自豪的同时,也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每个海洋人都努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圆满完成航次任务当中,并决心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助推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向海而兴,

  今天的青岛,

  将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中,

  乘着十九大的东风,

  深耕大海,扬帆远航。......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guonei/2017-11-01/45036.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