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局长在“纪念邓小平同志为南极考察题词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王曙光   发布时间:2015-05-21 04:21:22 

同志们:

今天是邓小平同志为南极考察题词2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深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极地事业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畅谈我国极地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光明前景,激励广大极地工作者继续努力,再创新的辉煌,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极地事业,在这一重要的日子里,曾培炎副总理专门发来贺信,深切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极地事业以及为之奋斗的极地工作者的关怀之情。在此,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关心极地工作者向培炎副总理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我代表国家海洋局向为我国极地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极地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极地是地球上的特殊区域,在政治、经济、科学和军事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84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上空飘扬时,亿万中国人都为之振奋,为之欢欣鼓舞。20年来,我国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又壮丽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页页值得自豪的篇章。在南极,我们成功地组织了20次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考察,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形成了“一船两站”的后勤支撑体系;在北极,经国务院批准,我们组织了两次北极考察,并建立了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我国极地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委以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之前,邓小平同志挥毫写下了“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光辉题词,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人类社会的坚定立场,也成为20年来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还为中山站题写了站名,江泽民同志为长城站题写了站名。在今年南极仲冬节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他个人的名义发出慰问电,向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队员和其他国家在南极地区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并祝大家仲冬节快乐,指出“中国南极考察工作者与各国南极工作者紧密合作,携手奋斗,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丰富了人类对南极的认识”,并期待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家宝总理连续多年在春节前夕亲临国家海洋局向极地工作者表示慰问,培炎副总理刚刚分管海洋工作就向极地考察队员致以新春的祝贺,并亲切看望考察队员代表。国务院批准了极地“十五”能力建设计划,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对极地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所有这些都是对广大极地考察工作者的巨大鼓励和鞭策。

20年来,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高举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旗,经过长期战风斗雪、艰苦卓绝的实地科学考察,获得了大批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品,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其中,在地质研究方面,通过对泛非构造运动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东南极地壳演化的认识。同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考察队采集了4000多块陨石标本,使我国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三位;在生态学研究方面,深入开展了以磷虾生态为重要指标的生态学与环境气候变化相结合的研究;在冰川学研究方面,“九五”期间,初步完成了中山站至冰穹 A地区冰川学基本观测剖面的探测,为我国开展南极内陆冰盖研究和在内陆建设新的考察站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开拓了埃默里冰架与海洋相互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冰川学研究更广泛地与国际前沿研究相结合;在日地空间环境研究方面,开展了以中日合作为背景的中长期观测,发现并证明了午后极光等一批重要现象,并以中山站观测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了与中山站互为共轭的北极观测站的建设,将极大地推进南北极日地空间环境的联合观测;在南极近现代环境演化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地球化学标型元素组合研究南极千年尺度的重要生物种群演化的新方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此外,在气候研究、地形图测制、地震观测、南大洋物理海洋考察等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南极这个冰雪世界的认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国极地研究从常规考察向瞄准与我国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气候环境研究方向推进,从传统的调查手段向全面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推进。随着我国南极考察工作的逐步深入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有关专家还就在南极内陆建立能够代表国家综合国力、具有国际水准、有一定规模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与南极考察相比,我国的北极考察起步较晚,但起点具有国际水平。我国是一个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北半球国家,北极地区自然过程及其变化对我国海洋、气候、生态环境等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在1999年和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展了第一、第二次北极考察。在考察中,“雪龙”船曾破冰挺进北纬80度,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被综合运用,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各学科考察齐头并进,深化了对北冰洋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我国开展北极地区海洋和大气综合研究以及相关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全面建成,结束了我国在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历史,为我国科学家开展长期、持续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提高我国在参与国际北极事务中的地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极地科学考察中,我们还踊跃参与国际极地事务,并发挥了积极作用。1983年,经全国人大批准,中国加入了《南极条约》,并从维护南极条约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为确保南极自然环境不被污染,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贡献。1985年10月,我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获得了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决策地位,在此后的会议中,我们阐明了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有关领土、资源和环境等焦点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维护了国家权益,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1986年,我国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正式成员国,为制定国际南极合作研究计划积极工作。在1992年第22届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会议上,时任极地研究所所长的董兆乾研究员当选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1996年,我国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并积极致力于“北极与全球变化”的相关研究,扩大了我国在北极方面的国际合作空间,提升了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地位。

二十年来,极地科考工作者牢记小平同志的教导,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极地,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形成了“爱国、求实、拼搏、创新”的南极精神,凭着这种精神,他们为极地事业贡献出聪明才智、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我们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对极地科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世界各国政治家和科学家看来,极地科考活动与国家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紧密相关。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积极部署在21世纪进一步加强或介入极地考察活动,以争取获得本国在极地的最大权益。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20年来,我国在极地考察工作中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在极地工作中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任重而道远。我们正着手与有关部门一起拟定更加宏伟的极地“十一五”规划,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有着光明的前景。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旗帜,认真学习贯彻曾培炎同志的指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继续发扬爱国、求实、拼搏、创新的“南极精神”,努力加强极地科学考察的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极地事务,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全面维护我国的极地权益,为和平利用极地资源、造福人类社会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

2004年10月19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