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斯冰帽百年后或消融 每年退缩五六十米(图)

来源:徐春柳   发布时间:2015-05-21 03:00:29 

两只小企鹅站在巨大的克林斯冰帽上。有专家称,百年后克林斯冰帽可能将不复存在

数据显示每年以五六十米速度退缩,专家称其为全球变暖现样之一

昨日上午,“奇骏南极探秘之旅”一行来到距长城站约五公里的克林斯冰帽。研究冰帽的中国、德国、乌拉圭专家都认为克林斯冰帽正在快速退缩,按现在的速度,将在100年内不复存在。

克林斯冰帽在变小

越野车经过艰难跋涉,到达爱特莱伊湾内的海滩,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就建在这里,而它的东边就是克林斯冰帽,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是西南极群岛冰帽之一。在长城站站长裴福余的带领下,记者于南极时间26日来到这里。

在海岸边,记者看到巨大的黑色冰层,露出地面的部分约三层楼高,整个陆地都被冰帽覆盖,乔治王岛90%的陆地都在该冰帽的覆盖之下。在冰帽边缘,是泛蓝的新积雪。在冰原上,冰融形成的小溪纵横交错,像一道道“刀伤”,水流汇集成激越的小河,在冰帽边缘形成小瀑布。冰原上还有宽阔的冰裂隙,掩藏在积雪之中。

极地专家刘小汉在现场对着冰原上用镐一敲,就发现了一条冰裂隙。他说,冰缘沉积物显示冰帽边缘的退缩程度,而冰帽表面出现的天蓝色融冰水潭与北极新出的融冰水潭一样,都是近年出现的。

刘小汉表示,数据显示冰帽正以每年五六十米的速度在退缩。不过,当天雾大,记者一行只走了2公里,无法看清全部冰缘消减的情况。乌拉圭站长也介绍,该站附近的冰帽边缘20年来退缩了一百米。在乌拉圭站做科研的德国人马丁也认为,冰帽高度正以每年约两米的速度退缩。

声呐首次用于研究冰帽

马丁来自德国穆斯塔(音)大学,他们共有五人在这里研究,主要是用声呐雷达测量克林斯冰帽的变化。因为乌拉圭站离冰帽距离很近,所以他们就与该站合作进行研究。

马丁的同行索尼娅女士介绍,他们使用直升机把安装好的雷达吊装起来,然后飞到冰帽上,用声呐对冰帽分表面、硬部、底部三块做整体测量,得到的数据是,目前冰帽最深厚度在450米,平均厚度约200米。他们在智利租用黑鹰直升机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冰川,效果明显,目前是第一次用于南极冰帽研究。

德国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对克林斯冰帽做研究,而马丁等人在2005年、2007年、2008年都来到这里做研究。刘小汉认为,他们的研究极有价值,以后长城站可以与他们进行合作。

对于冰帽的退缩,刘小汉认为这可以作为全球变暖的现样之一。他个人感觉乔治王岛上的苔鲜数量较二十多年前他来的时候,有所增加,而原来夏天他们是可以在山上滑雪的,现在积雪很少。不过全球变暖的情况可能不是太平衡,在西南极的冰帽消融得都比较快,而根据中山站的测量,东南极近20米在变冷。

-极地行

极地打招呼“my friends”

这几天,记者走访长城周边的各国站点,智利、俄罗斯、乌拉圭等,都受到了热情接待。乌拉圭站还准备了点心与饮料,见面就称“my friends”。这些站中与中国关系最铁的是智利海军站,互相之间常常帮助,今天你借我吊车,明天我帮你拉货。

1982年出生的李春雷担任站长助理。这里的无线通讯设备是互通的,各国可以自由地互相打招乎。李春雷也通过各种机会打听到了各站站长的生日,每遇到这些日子,就会代表站长去祝贺。记者在走访站点时发现,不少奥运礼品已经挂在他们的墙上。

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在极地很受欢迎。90年代初曾在中山站越冬的刘小汉老师介绍,当时俄罗斯刚独立,国内经济情况很不好,俄罗斯站的队员们常常到中山站来吃喝,咱们也是热情招待。但俄罗斯人一来就把酒都喝光了。后来,一听说俄罗斯人来了,咱们先得把酒藏好了再接待。

-相关新闻

南极标本库轮廓初现

国内外研究者将在平台上共享标本实物

据新华社电 科技部投入逾千万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领衔的“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项目,经过三年建设,目前轮廓初现。据介绍,平台(http://birds.chinare.org.cn)”由5个标本库和1个极地标本资源共享信息网组成,分别为:“极地岩矿标本库”、“极地生物标本库”、“极地沉积样品库”、“南极陨石样品库”、“极地雪冰样品库”。

目前,这些标本库建设单位都成立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对丰富的南极样品进行整理、归类和研究,所有信息发布在极地标本资源共享信息网上,给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今后还将实现实物标本共享。

- 我问南极

网友:在南极容易得什么病?怎么处理?

答:在南极主要会得感冒,是由室内外温差大引起的受凉,不是病毒性的,南极一般没有病毒。治疗时用板蓝根冲剂就行了。如果病情加重,可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这就要用消炎药了。还有的常见疾病是消化道感染。

网友:人类活动会唤醒冰盖里的远古病毒吗?

答:有人认为,一些恶性传染病的病毒,如伤寒、天花等可能也“雪藏”在极地冰盖下。但目前还没发现现代人类感染远古病毒的案例。长城站使用的水源是冰雪融水形成的湖,经检查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而且使用时都是煮沸后,很少有病毒还能存活。

(长城站站医吴松笛)

本报南极特派记者 徐春柳 摄影报道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