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银滩共潮生——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果一览
岸线整治前后对比
湿地公园
海上采样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口快速集聚,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是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入海污水和污染物排海总量持续增加,入海河口水质严重超标,导致北戴河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二是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功能退化。北戴河一带的砂质海滩最大蚀退已近百米,滩面下蚀2米~3米,砂粒粗化,基岩裸露,部分海滩已失去浴场功能,沿岸建筑物安全受到威胁;海水入侵面积已达300平方公里,天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主要河口海域生物种类急剧下降。三是突发性海洋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北戴河近岸海域暑期连续发生大面积赤潮/褐潮及油污染,造成海水质量下降,影响了海水浴场功能的发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推动下,“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2012年~2014年)”十大工程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按照部门责任分工,河北省海洋局负责组织实施其中的侵蚀岸滩修复和海洋环境保障两大工程。同时,为科学支撑北戴河近岸海域环境整治和保障,河北省海洋局针对北戴河近岸海域近年来频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向国家海洋局申请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北戴河近岸海域典型生态灾害污染监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研究(2013年~2016年)”。其间,共有十多名海洋界的资深专家,20多所国内知名院校的上百名涉海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该项目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其他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借鉴。
实体工程
针对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3年行动计划,实施了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河流入海污染治理,石油开采、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置,浅海养殖区整治及水生生态修复与整治,侵蚀岸滩修复,沿海防护林建设,海洋环境保障等十大工程。河北省海洋局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北戴河岸滩修复工程
从2010年以来,河北共争取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12.335亿元,主要用于北戴河岸滩修复工程。主要开展了北戴河海域综合整治与海洋国家保障工程、北戴河老虎石浴场及周边岬湾海岸修复工程、北戴河西海滩浴场重点海域整治工程、北戴河东海滩岬湾岸线修复工程、北戴河新区大蒲河口海岸带及河口海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浴场海滩修复工程、北戴河戴河入海口岸线整治和邻近海域生态修复工程等。
北戴河海洋环境保障工程
该工程总经费7300万元,其中中央海域使用金支持5110万元,河北省海洋局匹配资金2190万元。主要内容包括:在北戴河海域建设集卫星遥感、浮标、船舶、岸基站等为一体的立体化动态监测系统,提升观测预警能力和执法巡查能力;开展赤潮溢油运移轨迹模型数据库、微微藻暴发机制和环境诱发因子以及有害微生物监测预警等专题研究;开展北戴河及周边海域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预警保障工作,掌握北戴河海洋环境动态与变化趋势,通过不同媒介手段发布形式多样的预警预报产品。
北戴河邻近海域典型生态灾害与污染监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该项目是国家海洋局批准支持的2013年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总经费1633万元,主要内容包括:入海污染源状况诊断、海域环境状况调查、赤潮灾害诱发因子研究、海洋环境与赤潮立体化监测预警系统、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体系、赤潮快速应急处置技术、水域污染物控制对策与产业优化调整和海洋环境与生态灾害信息化系统建设等。北戴河海域环境综合整治与修复示范工程该项目为2012年度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出项目,总经费2000万元,主要内容为:建设区域高精度三维地表模型,开展北戴河邻近陆域环境污染压力评价,定量评估流域主要污染物输出总量,提出流域排放污染物相关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优化方案;建立入海排污河口断面在线监测系统、船载可拆卸式现场水质参数快速监测系统和船载平台高清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利用现场与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监测和评价海域环境整治效果,评估对比整治前后的海域生态价值;构建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各类专题应用的数字化评价和信息的网络传输与发布,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编制区域性入海排污口、海水浴场和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评价标准,研究提出陆源污染物排海标准体系。
研究成果
海洋环境立体业务化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并运行
一是建立了浮标在线监测系统。首次在北戴河海域布放了5套在线监测浮标,并于2013年暑期投入业务化运行,实现了全天候自动实时监测,每3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在国内率先依托北斗卫星进行实时传输,极大提高了现场监测频率,填补了省内海洋环境要素在线监测的空白。
二是建设岸基自动化海洋观测站。开展北戴河和山海关两个海洋水文气象自动化观测站建设。其中,北戴河海洋观测站于2013年7月投入业务化运行,首次实现对北戴河海域海洋水文气象两大类10个要素高频率、系统化、连续观测(每分钟获取一次数据)。
三是建设海上移动式监测系统。购置了可移动式海上监测设备,实现了对海底地形、海流、水质等参数的快速获取,提高了监测效率。开展了船载高清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及船载赤潮多参数走航监测与传输系统建设,完成了原型系统实验。
四是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开发了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初步实现业务化运行;建立并完成了水质与排污口遥感监测系统的概念设计及软硬件环境设计。
五是扩充实验室能力。购置了26台(套)仪器设备,实现了对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综合生物毒性效应的分析,实验室分析能力达到国内同类机构先进水平。
海陆环境调查与分析成效明显
一是完成了秦皇岛近海陆域航飞扫描,建立了秦皇岛及邻近海岸带区域的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地表模型,更新了秦皇岛市近海陆域1∶1万、1∶5万和1∶25万地理信息图件。
二是搜集了秦皇岛市工业企业、农业调查统计数据,实地调研了秦皇岛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布局、产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布局、排放方式和渠道,对秦皇岛沿岸污水直排口进行了全程实地勘察。通过资料统计分析,完成了影响北戴河海洋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活动指标体系构建、数据空间化及排污量估算。
三是开展了唐山和秦皇岛的入海河流流量、水质、沉积物质量按月监测。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了各条河流河道污染分布变化状况、主要污染物、入海污染总量及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为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减排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四是开展了养殖区内外水质、沉积物、生物群落及水动力状况调查监测;通过遥感调查获取浅海养殖范围与分布图;开展筏式养殖排泄实验,计算贝类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初步分析了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开展了海洋大气污染物沉降监测与评估,获取了近岸海域氮磷等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沉降通量及时空分布。调查统计了秦皇岛近岸港口与船舶情况,并初步计算出全市港口与船舶油污染入海量。
赤潮灾害风险评估及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开展了赤潮原因种及诱发因子分析。系统分析了北戴河及邻近海域相关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确定该海域常发藻种为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和微微藻。在国内率先识别出该海域微微藻藻种主要为抑食金球藻。结合国外相关研究结果,初步确定该藻种的主要诱发因子为有机氮,来源为陆源或养殖污染所致。
二是开展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结合实验室培养实验,开展了营养盐、海水温度、光照强度等主要环境因子与常发藻种比生长率的响应关系研究,建立了基于硝酸盐的抑食金球藻赤潮灾害危险度评估模型;在海上养殖业的承灾体空间分布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易损度评估模型。
三是开展了赤潮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在分析北戴河及邻近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基础上,完成了针对北戴河海域赤潮预警预报设计,建立了气象预报模式、海流预报模型和赤潮漂移预报模型。
四是开展了赤潮灾害数据库及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整合处理了30余年北戴河及周边海域调查监测资料和观测数据,建设了数据后台管理系统和前台展示系统,初步实现了北戴河海域海洋环境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完成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概念设计,确定了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总体框架。
五是开展了赤潮灾害应急处置研究。完成了抑食金球藻的室内批量培养,开展了影响改性黏土去除抑食金球藻效率的环境因子研究,研发了提高改性黏土去除抑食金球藻效率的施用方法及高效去除抑食金球藻的新型复合改性黏土。
六是开展了赤潮灾害损失评估研究。初步建立了赤潮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赤潮灾害总损失和遭受赤潮危害的各产业经济损失,系统开展了赤潮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研究。
污染物总量控制与产业优化调整研究有序推进
一是建立了渤海及北戴河邻近海域二维、三维潮流模型和污染物输运数学模型,模拟北戴河邻近海域近3年的化学需氧量扩散及分布状况,对秦皇岛12条入海河流在近岸海域不同季节、不同条件的污染混合区面积进行了计算,为污染物控制总量和污染物减排方案的确定和制度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编制了秦皇岛市经济和污染数据信息集和秦皇岛主要污染源分布图集,对北戴河地区的产业发展区域条件、产业结构布局现状、产业发展决策部署、水污染现状、河海污染与产业排污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3套北戴河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优化方案,正在比较验证、筛选以及陆源减排方案的设计。侵蚀岸滩修复工程成效明显通过采用人工海滩喂养、水下沙坝吹填、人工覆植沙丘等整治修复模式,对北戴河中直浴场、国务院浴场、军委浴场、老虎石公共浴场等8个重点浴场科学实施了综合整治修复工程,整治修复岸线长度18.2公里,增加沙滩面积49公顷,极大改善了沙滩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条件,沙滩浴场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模式创新
沙滩整治修复模式——滩肩补沙+人工潜堤+后缘覆植沙丘以北戴河及邻近海域为重点,实施沙滩整治修复工程,整治修复岸线总长18.2公里,新增沙滩面积49公顷,沙滩平均宽度恢复至50余米。沙质岸滩退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海水浴场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海岛整治修复模式
——退养还岛(滩)+岛体修复+岸线整治+海域清淤+植被构建
以石河南岛、菩提岛等为重点,实施海岛整治修复工程,退养还岛(还滩)268公顷,修复岛体617公顷,整治岸线13.7公里,构建植被0.6公顷,清淤海域3113万立方米。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整体提升。
淤泥质海岸生态修复模式
——地形整理+改土控盐+适生植物选育+栽培管护以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沿海地区为重点,实施河口海域沙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原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在北戴河新区大蒲河口海域沙质海岸成功构建植被5公顷,栽种乔灌木花卉11种,植被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在曹妃甸生态城淤泥质海岸构建植被13.3公顷,形成3个稳定植物群落,植被覆盖率达90%。为河口海域的沙质和淤泥质海岸带生态廊道修复奠定了技术基础,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河口海域整治修复模式
——清淤清污+岸线整治+海岸景观建设
以戴河口和双龙河口为重点,整治入海河流十余条,修复河口海域工程,清淤海域169.5公顷,整治岸线1.84公里,营造海岸绿地3.7公顷。入海河口生态功能和河口岸线亲水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滨海湿地整治修复模式
——退养还湖+清淤清污+岸线整治+景观建设以昌黎七里海潟湖湿地为重点,实施滨海湿地整治修复工程,一期工程退养还湿449.7公顷,清淤125万立方米,建设生态护岸5.43公里。营造海岸景观带,恢复和提升典型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
海水养殖区整治修复模式
——全封闭工厂化养殖+滩涂放苗+浅海投礁增殖以秦皇岛海域为重点,实施海水养殖区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全封闭海水养殖示范区0.5公顷,底栖贝类修复示范区面积13公顷,受损海域生态维系设施示范区82.4公顷。为海水养殖区整治修复储备了技术方法和试验数据。典型生态灾害监测与应急处置模式——监视监测+预警报+应急处置以秦皇岛海域为重点,实施海洋典型生态灾害防控工程,建立船载、浮标、岸基、空天四位一体的全覆盖、高频率、立体化监视监测体系,构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精细化预警报系统,提升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降低了赤潮、褐潮等典型海洋生态灾害影响。
陆源河流污染防控模式
——严控点源+削减面源+河流治理以北戴河及相邻地区为重点,实施陆源污染防控工程,关停污染企业360家,淘汰落后生产线25条;治理畜禽养殖场498个,推广清洁种植技术76万亩,建成清洁示范村365个;整治入海河流十余条。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强度得到初步控制,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标准。......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830/689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