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一方“碧海蓝湾”——辽宁省渤海生态和资源修复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7-25 10:42:59 

修复后的盘锦红海滩

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独特的海蚀崖岸


   渤海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渔场,素有“黄金鱼盆”的美誉。沿海还有丰富的盐、石油、矿产等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渤海又是我国唯一半封闭型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四大海区中最为薄弱。随着渤海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污染物不断排入大海,致使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一度日趋下降,各类开发活动占用海岸空间导致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受到损害,对渤海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治理势在必行。

  近年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国家海洋局进一步加强对渤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重点推进渤海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成效。日前,记者前往辽宁沿海地区,实地探访辽宁如何通过生态与资源修复,还渤海一方“碧海蓝湾”。


■本报记者 崔鲸涛 胡丽茹


   岸线修复:拓展公众亲海空间

  今年辽宁的夏日早早就进入了“烧烤模式”,多地最高气温超过了40摄氏度。这样的天气,最惬意的莫过于去海边戏水踏浪了。在营口市北海新区,一条绵延8公里的神奇海岸线,从南向北似蛟龙般盘踞在渤海北部。龙首是全长2公里的原生态滨海浴场,龙身是形成于18亿年前的2.2公里海蚀崖岸,龙尾是1公里长的古船陈列走廊和绵延近3公里的红海滩涂。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市民在这里尽享海滨清凉,这里就是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

  与东北地区传统的滨海胜地大连、鲅鱼圈相比,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算得上是新生代,2014年8月才开园迎客。“以前这里是个小渔村,渔民世世代代靠海吃海。随着渤海渔业资源的减少、海洋环境的恶化,我们在不断思考如果保护这片海和美丽的海岸线。”公园管理处主任任郁介绍说,“这里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尤其是18亿年前的海蚀崖岸,是大自然赐予的巨大财富。我们通过创建国家级海洋公园,最大限度地发挥海蚀地貌遗迹的生态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不仅可以保护海洋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还为当地的旅游业发

  展提供了新机遇,并拓展了公众亲海空间。”

  海洋公园主要由银沙滩浴场、海蚀地貌景区和红海滩景区3部分组成,共“一带、七区、二十九景”。公园南区的浴场,1.2公里长的海岸线沙细浪缓滩平,海水清澈湛蓝,集蓝天碧海、金沙、阳光于一体。早上海潮退去,滩涂成了游人赶海的好地方。午后,海潮涌来,海岸又成了亲海的好去处。“原本这里是个天然浴场,沙滩只有几十米宽。公园建设时,我们清理了海岸,将沙滩拓宽至300米,选取了质地较细的海沙,并修建了休闲设施、小吃街和海上娱乐项目。”任郁告诉记者,“近期将把沙滩向南延伸800米,扩展游人亲海空间。”

  踏上如金色飘带般沿海边山崖修建的木栈道和观景平台一路北上,登高望远,大海尽收眼底,别有一番情致。沿着木栈道继续前行,形态各异的岩石映入眼帘。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台、海蚀柱、海蚀拱桥……这些形成于18亿年前元古代的古岩石,在潮涨潮落间被海水蚀成一道独特的地貌风景线,不仅全国罕见,更是长江以北独有的地质遗迹和珍贵海洋资源。游客可信步崖边,近距离品味自然之鬼斧神工。任郁说:“对这份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财富,我们要好好保护起来。最初设计方案考虑把栈道修到岸边,方便游人游玩。但我们认为,不动才是最好的保护,最终放弃了旅游开发方案,保持了原汁原味。”

  海洋公园北区用观海道和风景路贯穿森林、古船陈列走廊和红海滩景区。古船陈列走廊长近1公里,陈列了造型各异、时代不同的老旧帆木船50余艘,与叠翠的芦苇荡和火红的红海滩自然调和、交相辉映,传达出浓郁的渔家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在绵延3公里的滩涂上,碱蓬草茁壮成长,在盐碱卤渍下,呈现出一片片火红的生命色泽。

  观崖、品泉、亲海……虽然开园不足3年,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日均接待游客万余人次,高峰时达3.5万人次,成为东北地区新兴的亲海乐园。


退养还滩:重现红色海岸

  从团山海洋公园出发,沿着辽宁滨海大道继续北上,来到渤海的最北岸,只见辽河入海口两侧长满了翅碱蓬,宛若一幅巨大的红色地毯平铺在无垠的海面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红色海岸线,这就是盘锦市辽河口红海滩国家级海洋公园。

  现如今,这片绵延数十公里的红海滩是盘锦最响当当的名片。织就红海滩的是一棵棵纤弱的碱蓬草,虽然国内外海滩及盐碱地带都有翅碱蓬生长,但大多是从嫩绿到枯黄,极少有鲜红色。而它独有的鲜红色主要得益于这片湿地的盐碱性。每年4月,翅碱蓬钻出地面,芽是嫩绿色的。在生长过程中,它一次次被潮水淹没,不断吸取土地与海水中的盐分,颜色逐渐加深,转为红色。到了秋天进入全盛期,红得发紫。

  红海滩国家级海洋公园原为盘锦鸳鸯沟国家级海洋公园,今年年初更名,属于双台子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芦苇、翅碱蓬、浅海水域和人工湿地组成。这里不仅有美得令人窒息的红海滩,还拥有世界罕见、亚洲最大的苇田,总面积约8万公顷。一望无际的浅海滩涂和碧波浩渺的苇海,吸引了200多种野生鸟类来此栖息。这里是丹顶鹤繁衍的最南端,也是黑嘴鸥和斑海豹的栖息地。

  据悉,这片巨大的红海滩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造的。1986年,当地政府为了配合辽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修建了一座全长26.6公里的防潮堤。大堤建成后,辽河裹挟而来的泥沙在此沉积,加上渤海每天潮起潮落,使这里极其适合翅碱蓬生长。从上世纪90年代起,翅碱蓬迅速生长、蔓延,最盛时,78公里的海岸线上,9万亩的范围都长满了红艳欲滴的植物。

  然而,由于过度的围海养殖、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以及工业开发、农业围垦及苇业发展,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红海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翅碱蓬面积持续减少。到了2003年,翅碱蓬面积仅剩下不到1万亩。

  尽管2008年以后,盘锦不再审批新的围海养殖用海,但已有8万亩养殖场的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废物,不但不断地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并大面积地损毁天然植被,鸟类栖息和觅食地面积明显缩减,鱼虾蟹贝蜇的产量大幅减少,其中海蜇产量下降70%以上。素有“鹤乡”美誉的盘锦,甚至一度难觅丹顶鹤踪影。

  “退养还滩”势在必行。为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修复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2015年年初,盘锦市决定用5年时间,逐步将现有8万余亩海水养殖池塘恢复原生态。

  拆除养殖池塘是“退养还滩”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对于养殖户来说,‘退养’就意味着断了财路,不理解、不配合是少不了的。”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公园管理处主任李晋告诉记者,当时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带队,每天都往养殖池塘跑,给养殖户做工作,“每天不到晚上10点不收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首批2.3万亩的养殖池顺利拆除,种上了翅碱蓬,迈出了滨海湿地修复与保护的第一步。

  当年,这2.3万亩的翅碱蓬涨势非常好,火红的红海滩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可好景不长,第二年红海滩不像头一年那么红,不少翅碱蓬没能存活,这可愁坏了李晋等人。“对我们来说,修复滨海湿地可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当初他们只是拆除养殖池,然后在滩涂上播撒翅碱蓬种子,等出了问题找专家实地考察后才知道,由于河口附近有大量从上游带来的淤泥淤积,滩涂面积不断扩张。由于当初没有考虑潮汐、潮流等因素,水道的交换能力很差,导致翅碱蓬死亡。

  有了这次经验教训,盘锦市的湿地修复与保护着重考虑了潮汐、潮流等因素,利用水动力数字模型修建、拓宽潮沟,增强水交换能力,湿地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湿地修复和保护进程中,人们切实地看到了变化,环境变美了,难觅踪迹的丹顶鹤、白鹳、黑嘴鸥等鸟类时常光顾,来此产仔的斑海豹数量也逐年增多。还有看不见的改变。湿地是天然的“海绵”,被誉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在保护区共建了滨海湿地生态观测站,对本区域的植被演变与生长状况、湿地淤积状况以及该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跟踪调查与长期监测。根据近两年的监测显示原本作为养殖池塘的区域,通过持续的湿地修复,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年排放量逐渐减低,基本实现从“碳源”向“碳中性”的转变。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盘锦人对于湿地修复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并没有停止。“目前湿地的修复更多的是物理性的整治,未来我们考还要虑恢复湿地的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增加水生生物繁衍的空间、恢复当地‘土著’物种的种群,改变大的生态环境,增强湿地的生态功能。”李晋说。


种群恢复:小沙蚕改善大生态

  盘锦对于湿地修复的思考与设想,在其兄弟城市葫芦岛那里已经开始了初步实践。在葫芦岛兴城市大海口至曹庄镇沿海的滩涂上,与盘锦辽河口附近一样常年生长着一片片翅碱蓬草。虽然规模不及盘锦,但这段长6公里、向海里延伸2公里的“红飘带”与大海交织,鸟儿嬉戏点缀,与隔海相望的辽东湾最大岛屿觉华岛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兴城红海滩较繁盛地段恰是当地大菱鲆(多宝鱼)的养殖密集区域。该地带原有地下取水井270眼,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滩涂,严重影响着红海滩的生存空间。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兴城市2015年启动了兴城河口湿地与红海滩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经过科学、合理规划,将部分取水井掩埋至滩涂下方,另一部分“挪窝”,延伸至深海区。当年将2万公斤翅碱蓬草种子,撒播到1395亩的滩涂里。

  如何能让翅碱蓬能茁壮成长,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没少想办法,除了各种试验,他们还将目光转向了一种小虫子身上,那就是沙蚕。

  “兴城沿海滩涂地区盛产沙蚕。沙蚕俗称海虫、海蜈蚣,别看它小,作用却很大。”兴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曼颖说,沙蚕栖息于潮间带的泥沙底质,它不仅可以翻松土壤,还相当于肥料,有利于翅碱蓬的生长。它在摄食、利用沉积有机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有害物质氧化分解,起到改善底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沙蚕素有“万能钓饵”之美誉,是海洋经济鱼类、虾类、蟹类和贝类的上好鲜活饵料,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鲜活沙蚕出口到日本等国,因此挖沙蚕成为当地人创收致富的一条“门路”。“有的人挖沙蚕,一天能赚两三百元呢。”张曼颖说。当初由于过度挖捕,当地丰富的沙蚕资源锐减,也断了濒危鸟类黑嘴鸥的食物链。

  “当年,我们在撒播翅碱蓬草种子的同时,也将360万尾双齿围沙蚕投放到土壤里,用隔离带将滩涂地区保护起来,禁止人们挖采沙蚕。”张曼颖告诉记者,他们发现沙蚕在水草丰美的地方长得更好,便扩宽加深了6条天然水道,让小小沙蚕能够更好地自然繁衍。“以前提起红海滩,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盘锦红海滩。如今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滩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维护了海域生态系统,为海洋再生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我们葫芦岛的红海滩正在为世人所熟知。”

  渤海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生态修复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对此,辽宁省海洋管理部门有着清醒的认识。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渤海生态修复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总结现有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工程,与兄弟省市一起,努力让渤海再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悦’的美景。”......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725/68208.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