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海洋科技创新,需要颠覆性思维——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乃胜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7-07-03 09:17:52 


即使是假期,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也经常“宅”在办公室里,整理研究报告,思考关于健康海洋的新命题。作为我省首个入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李乃胜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进行海洋科技创新,需要颠覆性的思维。”李乃胜说,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跨学科的“大科学家”,并为海洋科技的深度融合贡献力量。


率先提出东海划界方案


欧亚院士海洋领域他是唯一


“国际欧亚科学院”是由世界著名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团体,以中国和俄罗斯两个科学中心为主体,至今已经在全世界15个国家建立了科学中心。在国际欧亚科学院的164名中国院士中,60多名已经是“两院院士”,还有一批学者型部长。海洋科技领域,李乃胜是唯一一个。


自1999年起,李乃胜开始从事科技管理工作,而实际上,李乃胜更看重自己的科学家身份。上世纪80年代,他曾对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体系和中国邻近海域进行了系统的海洋地质调查和海底构造学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深海海底”勘查的探索者,也是较早进行冲绳海槽地质构造研究和东海地热探测的先行者。


李乃胜曾在冲绳海槽完成了10多个航次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对其构造活动特征和形成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中、日划界最敏感海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发现并查明了海槽中央张裂地堑的构造发育特点。1995年,李乃胜提出,东海陆架地壳终止于冲绳海槽中央地堑,并据此提交了“以海槽中央张裂轴的圆滑连线”与日本划界的方案。根据这些调查成果和海底科学依据,我国已正式向联合国提交了划界方案,该方案与日本单方面主张的“东海中间线”面积相差约23万平方公里。


在提名李乃胜入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的过程中,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地热专家汪集旸发挥了关键作用。汪集旸曾出版英文专著《中国地热》,其中有关海洋地热的章节就是邀请李乃胜参与编写的,汪集旸对李乃胜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1990年,李乃胜尝试在东海大陆架开展海底热流探测,这也是我国首次东海热流测量。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李乃胜,曾多次率“科学一号”船对冲绳海槽地热活动进行系统调查,证实了冲绳海槽是一个正在活动的弧后张裂盆地,具有全球海域中罕见的极高热流值,发现了密集的热液喷发口和海底“黑烟筒”,证实了这里是重要的热液硫化物矿产富集区。


建设海洋强国


需要培育全民族海洋意识


“我最欣赏的,是文圣常那样的大科学家,他的科学思维是全局性的。”李乃胜回忆,他几乎每年春节都去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中科院院士文圣常家中拜访,闲聊当中,文圣常绝口不提自己的学术研究,却把李乃胜的专业说得头头是道,点评李乃胜发表过的研究文章也是信手拈来。“我们国家有很多专业精尖的科学家,但是对自己专业之外的东西却知之甚少,文圣常院士这样的大科学家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李乃胜认为,虽然“隔行如隔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交叉融合,科学家也应从国家战略高度思考自己的攻关方向,胸怀应更深、更广一些。


早在2012年,他就发表了一篇在业界极有影响力的论文《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李乃胜说,国际上公认21世纪是“海洋世纪”,深海油气田、洋底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矿床、海底“可燃冰”……这些沉睡在国际公共海底的战略性资源,即将进入勘探开发的新阶段,这标志着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海洋商业文明”即将转向“海洋工业文明”。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李乃胜为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宏伟构想感到振奋,但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堪称海洋大国,尚非海洋强国。”李乃胜说,我们要抓住海洋发展的“黄金十年”,需要尽快解决建设海洋强国的瓶颈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培育全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全民族“海洋自觉”;强化海防,发展海洋国防军工技术,提升对深海远洋的控制能力;改善海洋科研装备,提升海洋科研水平,增强对深海大洋的认知能力;发展深海矿产原位勘探技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等一系列建议。


宋健院士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专门写了长达4页纸的“读后感”,给李乃胜发来传真,共同探讨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构想。


“全面领跑”尚待时日


“点上突破”条件成熟


李乃胜说,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前几轮科技革命,我们坐失了发展崛起的良机,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理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勇立潮头。而且今天的中国,有能力、有实力、有资格在世界范围内进入科技创新的第一梯队,争当科技革命的“领跑者”。他认为,我国“全面领跑”尚待时日,但“点上突破”条件成熟,要实现“重点跨越”的超常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促进科学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在李乃胜看来,颠覆性创新的关键是思想新颖,基础是观念超前,而实施颠覆性创新必须注重学科交叉,“为什么很多颠覆性的学术思想是‘外行人’提出来的?因为他们没有学科桎梏,没有学术框框。一个学术观点的产生肯定依托本学科的知识积累,但如果在其他学科得到共鸣,就会形成‘规律性’的飞跃。”


在谈论这一话题时,他非常尖锐地指出,近几十年来,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很少是我们完成的,在众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们还不掌握核心技术,甚至缺乏关键技术。“以海洋科技为例,我们的论文很多,但是有效产出并不理想。我们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科考船,但科考装备却是二流的,而且90%都依赖进口,形成了从‘工具’层面就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青岛从事海洋基础科学的人很多,但能够从事高端海洋战略研究的人不超过10个。我希望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学科和领域,去研究海洋发展、国际动态、海洋战略资源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等比较宏观的命题。”因此,李乃胜正筹划要在青岛打造一所海洋科技战略研究院,来成就、壮大具有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海洋研究,成为中国海洋特色高端智库。


站位高远调研研究


助力青岛发展蓝色经济


“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之后,我也不想放弃自己的专业,放弃自己的科研。”李乃胜告诉记者,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一个学者型的管理者。因此,在他从政的日子里,一周工作80个小时,其中有40个小时是用来继续搞科研的。这种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他担任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依然是每天早上七点半上班,晚上八点半才回家,“我们一家四口人,晚饭是四个钟点,几乎从来没聚齐在一张餐桌上。”年近六旬的李乃胜,对于这种忙碌,却乐此不疲。


近十几年来,他的每一次调研都站位高远,为青岛的蓝色经济和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寻求科技支撑。例如他撰写的《胶州湾自然环境与地质演化》专著,重点探讨了湾内断裂带和湾口破碎带的构造活动性及可能引发的工程灾害,进行了泥沙运动趋势分析和淤积数值模拟,为海湾大桥、海底隧道、青岛新港等重大建设项目提供了急需的基础资料;在国家深海基地、海洋国家实验室等“国字号”海洋科学重器落户青岛的过程中,他数次组织编写、修正建设方案;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他提交了11册调查报告和规划方案,大力彰显山东海洋科技特色,使得我省在与浙江、广东同时竞争试点的过程中,率先获得国务院批复。


院士语录


沉睡在国际公共海底的战略性资源,即将进入勘探开发的新阶段,这标志着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海洋商业文明”即将转向“海洋工业文明”


从科技创新的“跟跑者”变成“领跑者”,就必须从“模仿式”进步转变到“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的关键是思想新颖,基础是观念超前,而实施颠覆性创新必须注重学科交叉


在众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们还不掌握核心技术,甚至缺乏关键技术。以海洋科技为例,我们的论文很多,但是有效产出并不理想;我们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科考船,但科考装备却是二流的,而且90%都依赖进口,形成了从“工具”层面就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李乃胜简介


李乃胜, 1957年出生, 山东省寿光市人,海洋地质学研究员(教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现任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多年致力于海底探测工程和海洋地质学研究,对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包括冲绳海槽进行了系统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调查,对太平洋边缘海盆和中国东部边缘海进行了深入探测。今年5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来源:青岛日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