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来西亚海洋合作:环南中国海的互利典范
中马海洋合作:环南中国海的互利典范
马来西亚地处亚欧板块的最南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节点国家。同时,马来西亚也是南海周边重要的国家,是东盟各个国家中率先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同为环南中国海国家,中国,马来西亚,在享受海洋丰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对南海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预防和减轻海洋自然灾害的考验。
签署政府层级海洋科技合作协议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马双方便已经在海洋科技领域交流互动。1999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与马来西亚有关机构开展了海洋资料信息交换和GIS联合研究项目。2003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马来西亚有关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海岸侵蚀领域开展了合作研究。
同年,马来西亚作为东道国举办了东亚海可持续发展部长会议,通过了《东亚海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了建立伙伴关系、加强海洋合作的共识。中马双方表示要加强合作,落实东亚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后续行动。由此,中马海洋领域合作的层次跃升至新的高度。
2004年,中国海洋代表团访问了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双方达成了在海洋学研究、观测预报、生物技术、卫星遥感方面开展合作的意向。
2008年,国家海洋局于2005年开始起草的中马海洋领域合作协议通过双方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海洋科技合作协议》签署。《协议》是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政府间海洋科技合作协议,内容涵盖海洋政策、海洋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与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料交换等众多领域。《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马两国在海洋领域的互信逐步增强,为两国未来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向机制化、稳定化和长期化方向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也为南海周边国家间开展互利合作树立了典范。
1共建海洋预报系统携手做好防灾减灾
为落实《协议》,2009年8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代表团访问了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签署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合作意向书》,达成一揽子相关合作意向,其中包括建设马来西亚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开展马来西亚海域海洋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合作研究,开展近岸海域特别是三角洲海域海洋沉积动力学研究,开展赤潮对比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海洋生态站合作建设、海洋工程环境与海洋能评估合作研究、海洋遥感应用研究。
海洋预报系统是一个国家海洋防灾减灾的核心科技支撑手段。中国与马来西亚以业务化海洋数值预报系统合作项目为平台,在马来西亚近海海域开展了4个联合航次的科学考察,获取了一批宝贵的实际观测资料。
2012年1月,模式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开始对马来西亚海域开展准业务化海洋环境预报,通过网站对外发布。马来西亚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证明该预报系统预报精度良好。随后,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邀请我国专家将该预报系统移植。据了解,这一预报系统是马来西亚第一个综合海洋环境预报系统。
广泛组织学术交流诸多项目如约展开
《协议》的签署为中马双方海洋合作提供了依据,经双方协商,2010年,第一届中马海洋科学研讨会、中马海洋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先后在北京举行。
据参加会议的人员回忆,当时,中马双方海洋管理部门、涉海科研院所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气候变化与海洋防灾减灾等4个议题作了30多个学术报告。正式的讨论与会下的磋商非常热烈。
在这次联委会上,中马双方确定了6个海洋科技合作优先支持项目,包括海洋预报模式开发与应用、南海沉积物分布与评估等。
联委会第二次会议于2013年11月在吉隆坡举行,双方就推动中马海洋科技合作达成5项共识:成立工作组启动5年规划的编制工作;选择1个~2个项目申请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保持联委会的高规格,建立三级合作管理机制为促进项目实施;续签合作协议,深化海洋科技合作;继续加强在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
如今,联委会已经举行了3次会议,海洋科学研讨会也已经举办了3届。诸多合作项目如南海南部“源—汇”过程合作调查研究、文莱湾开展濒危动物的生态学联合研究、中—马海洋生态观测站、海洋沉积物污染物年代变化与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合作研究、海洋生态管理网络建设项目等,也都在如约开展。中马之间海洋领域合作,已涵盖政策立法、环境管理、科学研究、极地大洋、技术研发、执法监察等海洋领域的各个方面。......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7-05-16/40995.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