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方妈祖圣地曹妃甸蚕沙口村:渤海岸边千秋事
图为蚕沙口妈祖石像 赵勇摄
千年前,曹妃甸蚕沙口已有规模化的村落,古人对此地的偏爱,留下厚重文化的根基。
千年间,这里曾千帆云集、万商影随,庙宇戏楼相映成辉,造就了蚕沙口渔家文化和风俗。
如今,欣逢盛世,举世瞩目的曹妃甸以蚕沙口妈祖文化为核心,向世人展现出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海洋文化。
海洋民俗文化的代表:蚕沙口妈祖庙
蚕沙口村位于曹妃甸区的东部,隶属柳赞镇,紧邻滦河和泝河入海口,世代以海上渔猎为生。古时,蚕沙口是海运避风之地和海河转运码头,素有中国北方古海上丝绸之路终点之誉。
在蚕沙口有一座妈祖庙,俗称三仙娘娘庙,又称蚕沙口天妃宫,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是北方罕见的妈祖庙古建筑群。柳赞镇党委书记赵广善介绍说:“天妃信仰的盛行,归因于元代滦州濒海地区所盛行的海运,发源在东南沿海的妈祖文化流传至此。2016年底,在蚕沙口村,又发掘了6座元代古墓,更加印证了蚕沙口悠久的历史。”
蚕沙口妈祖庙是北方妈祖信仰的重地。历经700多年,相传至今,依旧香火不断,即使在“文革”时期,沿海渔民每到庙会的日子,也会在原庙址烧香祭拜,祈求赐福平安。蚕沙口妈祖庙会声明远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至三月三十为妈祖庙会,期间,来自蚕沙口周边渔村的渔民及唐山、秦皇岛、天津、北京与东北乃至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信众纷至沓来。 2016年庙会期间,累计到会36万人,今年则达到了50万人。赵广善介绍:“今年庙会还举办了首届妈祖女神开海节和首届妈祖巡游,安排了书画摄影展、大型义诊、评剧演出等12项活动,进一步满足了信众的文化需求。”
蚕沙口的文化自信:八百户渔村出了六本书
曹妃甸蚕沙口村海洋民俗文化自古传承、极富特色:相传蚕沙口天妃宫以贝壳做墙壁,以鱼骨作梁檩,故有“鱼骨庙”之称。清代著名书画家张灿亦有诗云:“珊宇翠琉璃,鳌梁历劫拗。百尺近层霄,危楼讶神造”。其实,以贝壳做墙、鱼骨做梁,有所夸张。村民告诉记者,顶梁以鱼骨纹饰,屋架榫卯连接处均不用铁钉,只用鱼刺,确有其事。
蚕沙口村是曹妃甸区最古老也是最有海洋民俗风情代表性的渔村之一。在这里民户不足800、人口未过3000。然而,在这里,却有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传承千百年的民俗文化,海船上、街坊间讲述的美丽传说、动人故事,给人们遐想与启迪。而所有这一切也造就了蚕沙口的文化自信。
曹妃甸民俗专家李连君介绍,蚕沙口这个800户的渔村相继出版了6本书!“2016年,举行了蚕沙口文化丛书首发式,这套丛书包括《神龟背上的村庄》《妈祖佑护的村庄》和《谈天说海话仙乡》三部,共计64万字、205篇,每一篇都是与当地海洋文化相联的史事、遗闻和神话传
……查看原文:http://www.mazuworld.com/a/news/mazunews/2017/0505/16589.htmlhttp://www.mazuworld.com/a/news/mazunews/2017/0505/1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