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卫星是我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4-24 17:24:59 

   主持人:本报记者董姝楠

  嘉 宾: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师蒋兴伟研究员


  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日前,本报记者走进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针对海洋卫星的发展及应用,独家对话卫星中心主任、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师蒋兴伟研究员。

  主持人: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历程。

  蒋兴伟:2002年5月15日9时50分,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海洋界引以自豪的时刻,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中国的海洋事业推向了空间遥感海洋观测的新时代,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

  我国的海洋卫星虽然起步晚,但是进步快。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两大系列共3颗海洋卫星。

  2002年5月15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A”,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完成了海洋水色水温探测试验验证与试验应用任务。

  2007年4月11日发射了我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B”,实现了海洋水色卫星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过渡。 

  2011年8月16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A”,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实时获取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空白,目前该星仍超设计寿命在轨运行。

  此外,2016年8月10日,主要用于海洋监视监测的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高分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该星的运行将填补我国自主高分辨率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数据的空白,可应用于海域环境监测、海洋目标监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权益维护和防灾减灾等,并可全天时、全天候、近实时监视监测。

  主持人:海洋卫星在海洋观测检测上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蒋兴伟:海洋具有广袤性、连通性、时变性、复杂性和要素多样性(如风、浪、流、温、盐、深、水色)等特点,这就要求海洋卫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大面积、连续、同步或准同步探测。海洋卫星可见光传感器要求波段多而窄,灵敏度和信噪比高,卫星地面覆盖周期要短,对区域及全球的探测能力要强,要能定性定量探测相结合,卫星轨道精密定轨精度要达到厘米量级(就海面测高而言)等功能。正是由于海洋卫星的这些特点及功能,它已成为认识、研究、开发、利用、管理海洋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服务手段,成为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和海洋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海洋观测而言,海洋卫星遥感具有其他海洋常规观测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优势:首先它可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连续观测,可以快速覆盖区域乃至全球,尤其是环境条件恶劣及敏感海区。其次,它可以实现多要素同步测量,能实现全球大洋水色、水温、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有效波高、海流等要素观测。此外,卫星探测效率高,可大大节省海洋观测的成本,这也是其他海洋常规观测手段难以达到的。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近些年来海洋卫星的应用及发展。

  蒋兴伟:近年来,卫星中心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职能,利用我国海洋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结合其他卫星数据资料,持续开展了海温、海冰、赤潮、绿潮、台风、溢油、渔场环境等方面的卫星遥感业务化监测和应急监测工作,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和发布,海洋卫星数据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海岛海岸带调查、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海洋科学研究和区域海洋应用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424/66425.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