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号核潜艇试航 助美巩固霸主地位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7-04-17 14:39:17 

 据海军认知网2017年4月10日报道,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HII)宣布,最新的“弗吉尼亚”级潜艇(VCS)——“华盛顿”号(SSN 787),于4月9日成功完成了首次试航。此次海试测试了潜艇的海上能力。

  美军为适应冷战后形势推出新型攻击核潜艇研发项目

  冷战时期,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基本使命是在大洋深处与苏联的核潜艇进行对抗,或是在全球范围内对苏联核潜艇进行长期的跟踪与监视。因此,在那段时期,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基本设计思想是把具有水下高速、深潜能力以及安静性作为攻击型核潜艇最重要的性能指标。随着冷战对峙局面的消失,美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失去了昔日在大洋深处的苏联核潜艇对手,其主要使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美国海军赋予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使命是处理地域性战争、利用潜射导弹对陆地目标实施攻击、在沿海从事反潜作战、对特种部队进行支援以及担任航母作战编队的直接支援等。因此,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思想是以多功能、多用途为主。

  1993年,美国推出了冷战后的首个攻击核潜艇项目,即“新型攻击核潜艇”(NSSN)项目。引领全球防务技术的美国,在新一代攻击核潜艇的战术任务规划上,也同样走在时代前面。新型攻击核潜艇项目有着诸多划时代的设计革新,放弃了美国核潜艇在冷战期间单纯追求大潜深、高航速,强调远洋作战能力的设计思想,转而注重美国海军战略转型后,对濒海作战和浅海多任务作战能力的需求。

  NSSN是潜艇建造史上第一个完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项目。在NSSN项目研究期间,电船分公司的设计团队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图板作业,也不搭建陆上同比例木制模型,而是完全依赖于由IBM和达索研制的计算机辅助三维交互式数字设计系统(CATIA)来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采用CATIA设计后,设计团队中的不同部门人员,可同时进行各分项专业的设计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项目设计时间,为降低开发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全面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也有助于提高NSSN的分段模块化水平。NSSN在服役期间可通过变更任务模块,来满足不同批次的改进和任务扩展。为NSSN在较长的服役时间内,保持技术优势和任务覆盖面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民用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按军标设计规范要求生产的军用电子系统,在市场成熟商业电子技术面前,日渐暴露出成本高昂却性能低下的缺点。NSSN是美国军方较早考虑采用市场成熟商业技术(COTS),来代替军标电子系统的项目。采用COTS后NSSN可在降低电子系统成本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艇上电子系统的运算性能。在NSSN采用COTS后,各潜艇建造国也纷纷效仿。可见,在艇用电子系统军转民的潮流中,NSSN项目也是个引领者。

  新型攻击型核潜艇于1996年签订合同,由通用动力公司电船部研制,研制费7。45亿美元。首艇“弗吉尼亚”号于1998年开工建造,该级潜艇也更名为“弗吉尼亚”级潜艇。“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是美国海军在建的最新一级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它将逐步取代已在美军服役多年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成为美国海军21世纪近海作战的主要力量,同时也保留了远洋反潜能力。据美国海军称,“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具有强大的反潜、反舰、远程侦察、执行特种作战以及用新型“战斧”巡航导弹精确打击陆上目标的能力。

  旨在维持美海底霸主地位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潜艇

  “弗吉尼亚”级(SSN-774)攻击型核潜艇将逐步取代已在美军服役多年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成为美国海军21世纪近海作战的主要力量,同时也保留了远洋反潜能力。美海军潜艇项目执行官大卫?约翰逊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根据美国海军2014年版30年造舰计划,“弗吉尼亚”级潜艇的建造和交付至少将持续到2043年,总共建造48到50艘该级潜艇。鉴于该级潜艇的预期服役寿命为33年,美国海军在2060年之前都不会出现攻击型核潜艇的短缺。

  美国海军认为,“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是美军第一种专门为应付冷战后威胁研制的潜艇,具有强大的反潜、反舰、远程侦察、执行特种作战以及用新型“战斧”导弹精确打击陆上目标的能力。与主要用于在深海大洋等待与敌方战舰决斗的“前辈”们相比,采用自动导航控制设备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近海作战能力尤其突出。

  “弗吉尼亚”级潜艇重7800吨,长115米,宽10。4米,水下运行速度25节。它们都建有核反应堆,在计划的使用期限内无需加注燃料,并且在降低生命周期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水下运行的时间。这些新一代攻击核潜艇,为海军提供维持美国21世纪海底霸主地位所需的能力。他们隐身性能更高,拥有先进的侦察能力,特种作战能力增强,能够满足海军的多任务需求。

  艇上装备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和12个“战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管,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ADCAP重型鱼雷以及“鱼叉”反舰导弹。艇载电子设备将安装最先进的C4ISR作战系统。该级艇能发射“曼塔”可回收自主式无人潜水器,用于水下侦察、扫雷和反潜;还能快速部署6人“海豹”突击小组,该小组配备专用的ASDA小型潜艇,其航程为125海里,可直接与“弗吉尼亚”级潜艇对接。“弗吉尼亚”级潜艇内的特种作战舱还可容纳一艘供数十名特种部队使用的微型潜艇。光纤传感器取代老式潜望镜将周边环境图像传送到指挥舱的电脑屏幕上,指挥舱可从潜望镜下方位置移到下层甲板更加宽敞的地方。

  Block 3型“弗吉尼亚”级潜艇以及后来的“弗吉尼亚”级潜艇,其重新设计有两个特征,水支持宽孔径艇艏(LAB)声呐列阵,以及两个大口径弗吉尼亚载荷管(VPTS),每个载荷管可以发射6枚“战斧”巡航导弹,它们用以取代早期潜艇使用的12个单独的垂直发射系统(VLS)管。VPTS简化的结构降低了采办成本,且由于其体积增大,其提供的有效载荷比较小的VLS管更具灵活性。

  莱克星顿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能在复杂的环境下实施高效的反潜、反舰作战和特种登陆作战。如果每年建造2艘该级核潜艇来更新海军水下舰队,那么就能在亚太地区保持强大的影响力,并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分析指出,“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近海活动能力突出,且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特种战能力,其潜伏在亚太海域,会对中国的潜艇部队和沿岸军事设施构成双重威胁。

  “华盛顿”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完成首次试航

  目前,“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SSN)正在如火如荼的建造当中。然而,约翰逊称,美国海军已经在考虑如何对“弗吉尼亚”级潜艇进行升级,以保持其在本世纪中叶的可用性和竞争力。同时,美海军也在寻求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概念研究和可选项。约翰逊透露,研发新型潜艇有几个目标是很明确的,即:声学安静性能、非声学隐身性能以及有效载荷十分关键,并不刻意追求实现小型化。约翰逊补充说,美国海军希望改进型“弗吉尼亚”级潜艇或者下一代同类潜艇能够适应新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灵活地改动以适应新技术和新要求。

  美国海军当前的攻击型核潜艇数量为52艘,而战略目标需求为48艘。2020年,美海军计划退役四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每艘潜艇可搭载154枚“战斧”导弹。这四艘潜艇的退役将导致美海军丧失大量水下打击力量。这四艘潜艇是“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中服役时间最长的四艘,2002-2008年间进行了改造,只能发射巡航导弹,潜艇编号也改为SSGN,其中G表示巡航导弹。“当2020年这4艘SSGN退役后,如果美国海军再无所作为,将丧失60%的水下常规打击力量。当2019年开始建造‘弗吉尼亚有效载荷模块’(VPM)后,至2028年,60%的数字将缩减为40%,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VPM数量的增多,水下常规打击力量的缺失将被重新弥补回来。”

  2016年,美国海军在东部时间3月5日上午11点,在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为其新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潜艇“华盛顿”号(SSN-787)举行下水仪式。海军部长雷马布斯为下水仪式做主要讲话。“华盛顿”号是“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第14艘,也是第4艘“弗吉尼亚”级Block 3型潜艇。“华盛顿”号于2011年9月由HII的纽波特纽斯船厂和通用动力电船公司合作建造,标志纽波特纽斯船厂在VCS项目开始以每年两艘的速度建造VCS潜艇。

  纽波特纽斯副总裁马特·尼迪表示,看到数百个供应商和来自纽波特纽斯和电船公司数以千计的造船工人与船员们赋予这艘潜艇“生机”,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过程,测试中,潜艇和船员都表现的非常出色。在海试中,所有的系统,组件和舱室都进行了测试。潜艇首次潜入水中并在水面和水下高速航行。纽波特纽斯在将“华盛顿”号将交付至海军之前,还将进行一轮交船试航。

  “华盛顿”号将具备使用“战斧”巡航导弹精确攻击岸上目标的能力,并能长期隐蔽地对陆地、沿海水域或其他海上部队监视;能进行的其他任务包括:反潜和反舰作战;特种部队输送和支持;水雷运输和雷区测绘。2011年起,通用动力电船公司和纽波特纽斯船厂均以每年2艘的速度建造“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两个承包商均采取了大量手段降低建造成本、缩短建造周期。未来 “华盛顿”号将成为美国第三艘为纪念华盛顿州命名而服役的军舰。前两艘分别是二战战舰(BB-56),它于1947年退役;以及1905年到1916年间服役的装甲巡洋舰(ACR-11)。(窦豆)......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junshi/huanqiu/2017-04-17/40249.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