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探极”的新答卷——访中国第 33 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孙波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4-13 13:10:51 

■本报特派记者 兰圣伟


  4月11日,经过161天、约3.1万海里的航行,“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缓缓停靠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圆满收官。

  《中国海洋报》特派记者专访了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孙波,详细了解此次考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突破。


开局之年承上启下谱写“雪龙探极”新篇章

  记者: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是在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实施的一次重要考察活动,此次考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孙波: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改革与发展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之旅,也是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雪龙探极”重大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开展的首次南极考察活动。

  在国家海洋局党组直接领导下,考察队临时党委科学决策,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各项考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现新的突破,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起好步、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雪鹰601”首降南极最高点极地考察迈入航空新时代

  记者:今年1月,“雪鹰601”飞机首次降落冰盖之巅昆仑站。这对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

  孙波:2017年新年伊始,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昆仑站,完成首次冰穹A区域业务化降落测试飞行。

  此次飞行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一是成功实现该类飞机首次降落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这在国际南极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二是成功降落昆仑站,将开启我国在南极内陆地空立体联合考察的新时代,彻底告别了南极内陆野外考察没有空中力量支撑的历史;三是“雪鹰601”作为高效科研和保障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为我国在南极开展空中考察积累了丰富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降落,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迈入陆海空立体考察的新时代。

  1月17日,“雪鹰601”飞机成功二次降落昆仑站,正式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这标志着“雪鹰601”具备了开展常态化空中保障、科学观测和应急救援的能力。可实现昆仑站人员物资快速运送,进一步提升我国内陆考察能力;可实现南极冰盖典型断面的业务化观测,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可实现应急救援的常态化保障,为我国南极考察提供支撑。


海陆空多点开花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

  记者:此次考察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哪些新成果和新突破?

  孙波: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是一次多学科、多领域、海陆空科研成果全面开花的科学考察。

  ——空中考察,亮点多多。 “雪鹰601”作为高效空中科研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显现。飞机通过航空雷达、重力仪、磁力仪、激光高度计和航空照相机等设备,分别在伊丽莎白公主地核心区域、埃默里冰架和沙克尔顿冰架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观测。共完成科研测线18条,总计测线航程31880公里。首次揭示出东南极冰下湖的三维结构及其环境特征,对深入了解东南极冰盖底部巨大水系的演变过程和冰下湖高分别率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内陆考察,捷报频传。在深冰芯钻探方面,钻进深度达146米,因该深度是碎冰带,钻进难度较大,最终实现总钻进度突破800米,可重建过去12万年以来连续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在天文观测方面,完成了对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的全面维护,以确保在冬季的持续运行。完成了昆仑站、泰山站全部GPS点位复测,释放探空气球40枚,安装气象站4台,对断面进行冰雷达持续观测,获取了大量翔实的数据,采集了大量冰雪样品。

  ——大洋科考,多项之“最”。南大洋综合调查与观测取得重要突破。“雪龙”船和“海洋六号”船在南极半岛长城湾海域同时开展科学调查,对组建极地考察船队和开展更大范围的考察活动进行了有益探索。首次在罗斯海东部和罗斯冰架前缘开展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这是我国在南大洋海域完成的最高纬度的综合调查作业。南大洋考察古今结合、陆海结合、科学和技术结合,在关键海域构建起了立体化观测网络,获得了一大批南大洋前沿领域的关键数据和样品。

  “雪龙”船顺利完成第二次逆时针环南极航行,首次抵达南纬78°41′,刷新了全球科考船舶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展现出我国在高纬度冰区航行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今后在该区域安全航行和开展海洋科学观测提供了宝贵数据和经验。


南极各站区环境“大扫除”彰显负责任大国新形象

  记者:考察队在南极站区环境治理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孙波: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积极履行国际公约,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总体部署,积极执行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环境整治任务,成效明显。

  中山站经过多年工程建设和常规运行,站区积累了大量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在此次环境治理过程中,中山站集中对熊猫码头、振兴码头、老油罐区域及下广场区域进行彻底治理,先后组织考察队员5次进行地毯式收集垃圾,站区环境大为改善,面貌焕然一新。

  内陆环境治理工作是此次内陆考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昆仑站队利用空油桶和建筑废材将污水、生活垃圾等全部打包带离内陆,创建并执行了南极内陆考察环境保护新标准,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正在逐渐走向注重质量与品质的精细化发展模式,展现了我国积极支持与响应国际公约的极地考察大国新形象。


地球最南端为新站选址开辟极地考察新区域

  记者:今年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提出要完成南极罗斯海新站选址,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

  孙波:罗斯海处于西南极板块和东南极板块的交汇处,是深入南极大陆最高纬度的海域。这里有南极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地球上最南端的活火山埃里伯斯火山,以及横贯南极山脉及干谷等特殊地貌。

  科学家认为罗斯海保存着地球上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是揭示南极生命史、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乃至全球影响的天然实验室。在罗斯海区域选址建站,对于拓展我国南极考察活动范围,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罗斯海新站优化选址工作历时10天,考察区域覆盖难言岛、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及新港角,完成了地质调查、基础测绘、动植物分布调查、海冰及气象分析、选址指标体系优化、环境本底调查等多项工作,为我国全面开展罗斯海新站建设前期工作,填补南极重点区域空白,奠定了坚实基础。


致力扩大南极“朋友圈”展现国际合作新风范

  记者:此次南极考察主要开展了哪些国际合作项目?

  孙波:借助“雪龙”船环南极航行的有利时机,考察队先后访问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美国麦克默多站、韩国张保皋站等多个外国考察站,加强极地事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南极考察国际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雪龙”船停靠智利蓬塔期间,考察队对智利南极所进行访问,并举办中智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智利、韩国的专家学者到“雪龙”船进行学术交流。

  长城站卸货期间,考察队赴巴西费拉兹司令南极科学考察站,慰问承担站区重建任务的90多名中国建设者,并对巴西站进行访问。

  罗斯海新站选址期间,考察队先后对意大利、韩国、美国、新西兰4国考察站进行了访问,就南极考察最新进展及未来合作进行了交流。

  经过30多年的极地考察和几代人的前赴后继,第33次南极考察以其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开创性工作,在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413/66203.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