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群雄逐鹿下的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7-04-10 09:35:10 

一场临海群雄逐鹿海洋的大战正酣,且成效显著,海洋经济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房建孟3月15日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准备在2020年前推出10至20个海洋经济示范区。


这些随着三月春风释放而出的积极信号,无疑为临海诸省(区、市)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了一剂强心针。随着东莞、厦门、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区、市)纷纷披露各自的海洋发展战略,从东南沿海一路北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临海诸省(区、市)共同拼接而成的海洋经济蓝色版图悄然成形。


向海而兴


中国拥有47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7600个大小岛屿。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开始向海洋进军,从海洋这座“富矿”中获得“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成为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今面朝大海,蓝色经济终花开。


日前,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70507亿元,比上年增长6.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总量稳步增长,增速缓中趋稳,结构持续优化”。


分区域来看,2016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4323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5%;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991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2%;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589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5%。


纵观大国争霸的世界近代史,在71%被海水所覆盖的地球上,所有大国的兴衰都取决于海上。进一步而言,风帆鼓动的大航海时代,开启了经济全球化。


海洋作为天然通道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经济、政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世界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进程中,中国对海洋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其对外贸易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


群雄逐鹿


跳出内陆,奔向海洋,已经成为临海诸省(区、市)的一致选择。


随着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海南等海洋大省纷纷逐鹿海洋经济,先后出台海洋发展相关规划,积极打造海洋经济“桥头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速。


本报记者通过梳理已经公布的临海省(区、市)海洋发展相关规划发现,纵然占据的地理优势不同、产业基础条件不同,各地对蔚蓝的大海有着不同的谋划,竞争日趋激烈,但海洋强省(区、市)是共同的基调。


临海各省(区、市),或如辽宁、河北般借蓝色经济谋划振兴新路,或如宁波、厦门般通过打造港口支点撬动新的增长极,或如青岛、上海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而成的海洋经济蓝色版图已经勾勒而出。


但各地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产业、港口、海域界的争夺战时有发生。


一位不愿具名的临海省份某市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去年12月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符合申请者基础条件的该市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申报。另据他了解,相邻城市也已经开始采取动作。


无疑,申报示范区的竞争会愈加激烈。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副司长沈君早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申报,将不仅限于沿海地区。


省域内相邻城市的竞争更为激烈。比如,福建省的厦门、福州、泉州、漳州在与东部其他沿海城市和海外城市竞争的同时,还需要找准着力点,实现错位发展。


上述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各省(区、市)的规划方案大同小异,都在抢抓国家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他担心一拥而上之后,可能会重蹈传统产业的覆辙。


据房建孟透露,国家海洋局将在今年年底对第一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进行验收。不同于其他的国家级“金字招牌”,未通过考核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将取消示范资格。


这意味着,沿海省(区、市)更要考虑如何可持续发展,怎样留住“金字招牌”。


由浅入深


初期,由于海岸带、海岛是海陆的交汇地带,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起点,但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持续改进,海洋空间资源的优势将逐步得到发挥,经济活动“向海上转移”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海洋区域开发和海洋产业结构转型都需要由浅入深,由浅蓝走向深蓝,由渔业等传统产业走向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公报》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去年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唯一增长的区域,较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均有低幅回落,分别下降了0.8和0.2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海洋区域发展分化严重,资源过度利用与闲置并存,海洋产业布局同质同构现象严重,功能分区不清晰,海洋生态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以“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厦门为例。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厦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海洋经济占厦门全市GDP的14.4%。尽管势如破竹,但仍面临诸多瓶颈,包括海湾用海矛盾凸显,外远海开发能力明显不足;海洋科技优势尚待发挥,创新能力不足等。


房建孟日前在浙江省宁波市调研时指出,发展海洋经济要重质先于重量,需有力的配套支持政策并集中落地,促进政策叠加效果最大化,且要把政府管理和市场有机结合,减少成本、提质增效。他强调,沿海城市要充分挖掘各地的海洋历史文化,突出体现海洋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区别,厚植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同时,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要统筹兼顾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海洋治理需求,以更大的贡献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


纵然蔚蓝大海并不平静,但在合作中发展,在共享中共赢,正是海洋宽广包容的智慧启示。期待再启大航海时代。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